登录 注册

军网天地>>正文

军报全媒体:与救援力量一起挺进震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钱宗阳、孙伟帅、欧阳乐生、邹菲责任编辑:姜紫微2015-05-03 01:00

军报全媒体:与救援力量一起挺进震区

■钱宗阳 孙伟帅 本报记者 欧阳乐生 邹 菲

哪里有灾难发生,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救援的身影;哪里有部队向一线冲锋,哪里就有军事新闻记者紧随不舍的脚步——4月的最后一周,再次印证了这个屡屡得到验证的事实!

灾难,是对国家紧急动员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的检验。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中国大批在尼公民被困;受此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路断屋塌,有人员伤亡。突如其来的灾情,让平静的周末不再平静。山崩于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投入救援,解放军报旗下报刊、客户端、网站、频道和官方微博微信也及时发布部队抗震救灾消息,打响了全媒体不间断报道的战斗。

迅速启动全媒体应急机制——

前后方密切协同高效配合

灾情发生后,解放军报全媒体采编力量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配人员,安排14名记者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中。

地震发生时,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郭丰宽正准备从拉萨乘飞机回老家探望病危的父亲。接到命令后,他立即改变行程,一边跟随西藏军区部队向灾区开进,一边通过电话了解聂拉木、吉隆等地受灾情况,用微信向报社编辑部发回快讯。震后3个多小时,郭丰宽和同事严贵旺随部队赶到灾区,他们采写的第一条现场消息《子弟兵深入中尼边境了解灾情》在军报全媒体平台上发布。

在解放军报官方微博“@军报记者”当天17时26分发出的第一条部队救援行动微博报道后面,网友纷纷点赞:“行动够快!”“人民子弟兵,最危险的地方永远都有你们的身影!”

余震频频,塌方不断,滚石在侧,高原缺氧……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喜马拉雅山脉两侧。困难重重,挡不住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顽强挺进;关山阻遏,拦不住一条条抗震救灾信息通过军报全媒体平台及时对外发布——

驻藏官兵连夜抢救伤员、转运救灾物资,武警交通部队抢通12公里“生命线”,中国国际救援队飞往尼泊尔施以援手,成都军区派出直升机紧急后送被困群众和伤员,武警警种学院无人机装备抵达灾区侦察灾情,空军出动运输机投入跨国救援行动,总后勤部紧急筹措前送救灾物资并派出多支医疗队,总装备部调动多颗卫星保障抗震救灾,第14集团军工兵团地震救援队抵达加德满都展开救援……每一个重要时刻,军报全媒体都在最短时间内发布权威消息。在“@军报记者”和中国军网的直播以及解放军报客户端的及时推送下,万千网友的心跟随救援队伍的脚步与灾区群众同频共振。

高效率的背后,是前方后方密切而流畅的协同配合。多年的全媒体平台建设、整合和无数次重大任务的摔打淬炼,使解放军报形成了集报刊、网站、客户端和自媒体为一体,在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和军队内部网络等多个系统上,快速进行文字、图片、视频和专题报道的全媒体集群,各发布平台间建立了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资源多元共享、重大稿件联合发布机制。一线记者普遍具备全媒体新闻采写能力,后方编辑部“中央厨房”建设快马加鞭,一场周末午后即时响应的报道战役,全面检验了解放军报全媒体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成果。

从雪域高原到异国震中——

全方位立体呈现救灾行动

当网友阅读着由军报记者采写的宏观消息《国防科工局组织多颗卫星监测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震灾情》,纷纷赞叹祖国的强大实力和高效行动时,奔波在西藏日喀则震区艰险高原山路上的军报记者和通讯员,正发掘着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新闻细节——

军嫂拉潘得知丈夫古入次仁执行救灾任务要经过日喀则,就来到雅鲁藏布江边等待,希望能够看丈夫一眼。车队终于来了,丈夫就坐在带队头车上面。刚转过一个回头弯,古入次仁就看见妻子站在雅鲁藏布江对面,头上还缠着绷带,血迹依稀可见。他赶忙给妻子打电话,让她到公路边上来相见,但拉潘却拒绝了:“母亲给我说过,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你!”车队继续前进,驾驶员们纷纷按响喇叭,向拉潘鸣笛致意……

与此同时,尼泊尔震区也不断有最新消息传回。军报全媒体持续发布中国驻尼使馆武官处协调后撤中方在尼人员,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艰苦奋战成功救出尼泊尔地震幸存者,中国军医在加德满都开展巡诊医疗等消息,加德满都救援现场指挥官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赞誉——“你们是一支伟大的救援队”,通过网络传遍神州大地。

立体救灾、跨国援助,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集群报道。军报全媒体平台发布的新闻,既有来自总部和军队新闻发言人的权威信息,也有来自一线救灾官兵的现场见闻和第一手的图片、视频报道。透过军报全媒体这扇窗,网友们看到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子弟兵,看到的是一支不负人民养育、大爱遍洒寰宇的仁义之师。

在突出及时性的同时,解放军报各分社网站频道、微信公众号和中国军网、军报客户端、军报法人微博微信立体联动,形成规模报道。记者部频道组根据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的传播速度不同,建立了内容发布的优先链条,开设了动态信息滚动发布平台,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分别发布抗震救灾专题,整合集纳多方信息。震后一周,2000余条消息特写、图片视频、微博微信等报道,将一幅跨国立体救援大行动的画卷在关注灾情的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信息发布力求准确权威——

用好声音为救援行动点赞

“在距樟木镇入口仅1公里左右处展开最后攻坚战,现场大雨不断,给抢通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官兵们顶风冒雨,直到18时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生命线’……”这条没头没尾的短信,一直保存在解放军报网(中国军网军综网版)编辑的手机里。

4月28日18时许,经过武警交通部队三昼夜艰苦奋战,通往“孤岛”樟木镇的“生命线”被打通。由于通信不畅,一条不到500字的消息,部队通讯员分成7条短信,在临近子夜时分才发完。更让后方编辑焦急的是,其中一条短信中途“迷路”了,晚了好几个小时才传到编辑部。经过多方联系作者,反复核对事实,这条新闻终于在次日凌晨编发上网。

这样的熬夜值守,对解放军报全媒体而言可谓是一种常态——震后第一夜,全媒体平台的编辑们要么是接力值班,要么根本就是彻夜未眠!此次抗震救灾,共投入子弟兵6000余名,隶属于不同的军兵种和大军区,前方消息来源渠道繁多,各种信息千头万绪汇总到后方编辑部,如何在快速编发的同时确保信息权威精准,是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由于震区通信条件不佳,有时为了核对一个数字,全媒体编辑们要抱着电话打上几个小时。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一段在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的网友感言让中国军网的编辑们为之一振。一位到尼泊尔旅行的网友在当天深夜这样写道:“整个机场看到很多其他国家人的滞留,却看不到他们国家的使馆工作人员出现在他们身边……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武官刘晓光从我们下午两点逃到机场就一直留在机场陪伴我们,不但给我们打气,还时刻在协调……”

灾情紧急,被困同胞的情况牵动着千千万万网友的心。加德满都机场的情况到底怎样?被困同胞能否平安顺利返回?一个个问号萦绕在编辑们的脑海中——编辑部决定立即联络刘晓光,了解接运被困同胞回国的情况。

视频传不回来,就用电话连线!4月26日15时08分,刘晓光的电话终于打通了。“我现在在加德满都机场……我和中国人在一起,我们已经疏散了上千名旅客……又余震了,很强烈的余震……”电话采访仅持续了1分多钟,记者的提问和刘晓光的回答不时被现场因余震而引起的骚动打断。可就是这1分多钟的电话连线,让人们对加德满都机场的情况有了直观的感受。

半小时后,这段电话采访录音发布在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和解放军报客户端的显要位置,很快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并被大量转发。一位网友在留言中感慨道:“中国护照不在于它可以让你免签多少个国家,而在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解放军这样接你回国!”

(《解放军报》2015年5月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