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八方来声>>正文

深度:二战策源地如何形成?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韩永利责任编辑:康哲2015-05-05 09:00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制订《国策基准》。

胃口扩大

走向全面侵华战争

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后,日本法西斯趁机煽动对外战争,企图通过武力夺取中国东北,以摆脱危机。1931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制订《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了武力攻占中国东北的方针。同月,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等人制定了在沈阳柳条湖爆破铁路、进攻沈阳进而占领东北的计划。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预定计划在柳条湖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中国军队,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2年2月,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也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的第一枪。

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日本开始向华北扩张。1933年3月上旬,日军攻占热河全境并向长城一线推进,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塘沽协定》,打开了北平、天津和华北地区的北方屏障。日本利用这一有利的战略态势,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协定,令中国中央军退出热河省,然后趁机策动华北地区自治,企图不战而夺取华北。在遭到中方抵制失败后,1936年8月11日,日本内阁在《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中提出全面掠取华北战略资源的计划,9月向中方提出开发华北资源的要求,遭到中方拒绝,于是决定武力夺取华北和全中国。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将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法西斯的胃口是很大的。日本的不断侵略扩张表明,占领中国东北仅仅是其对外侵略的开端,其狼子野心是先攻占中国,再北攻苏联,南攻美英法,占领亚太地区,成为亚太霸主。遗憾的是,西方大国始终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滥施绥靖

美英最终引火烧身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重要目的是打破一战后国际秩序,矛头最终不可避免地指向英国和美国。早在1923年,日本制定的国防方针便把美国列为第一假想敌国,并制定了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夺取美国海军基地菲律宾和关岛的作战计划。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初期,英美对日本侵略野心没有足够的认识,采取了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将日本侵略行径诉诸国际联盟。国联做出让日本限期撤兵的决议,但没有对日本采取任何有效的制裁措施。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坚决反对制裁日本,认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是为了“恢复秩序”。1932年1月7日,美国照会日本,提出对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不承认原则”,但其关注重点是保护“门户开放”和列强在华权益,并没有明确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32年4月,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到沈阳等地调查,在10月发布的报告书中虽然指出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预谋的结果,“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权,但对日本关于“满洲为日本之生命线”的观点表示同情,并认为不必恢复中国东北的原状。这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在中国扩大侵略战火的野心。

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却认为没有必要限制日本对中国华北的“贸易扩张”,希望用改善英、日关系的办法来防止日本对英国在华利益的损害。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美国不准备鼓励对日本实行制裁。英美的态度更使日本有恃无恐。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宣称日本对东亚负有“特殊责任”。尽管英美认识到这是日本“独霸中国乃至远东”野心的表露,并表示了不满,但采取的立场是尽量减少与日本的摩擦。美国国务卿赫尔还安抚日本,希望美日之间“以十分友好和互相谅解的方式共同工作”,美国将“走一半的路去迎合日本政府”。1932年到1936年,美国对日本出口的战略物资和原料占美国总出口的1/3;1936年至1937年,美国对日本输出的石油和废钢铁增加了1倍,对中国却无任何实质性支持。

绥靖政策是日本走向侵略战争的加速器,也是日本成为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外部推动因素。亚洲战争策源地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策源地,也是太平洋战争的策源地。美、英的绥靖政策,最终将战火引到了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