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日军的战略企图
作战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战略上的需求。判断一场战役是否必要和成功,首先必须考察战役发起前后的战略形势。我军之所以实施百团大战,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背景。
1940年,中国抗战进入漫长的相持阶段,同一时期欧洲战局急转直下,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这大大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进而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为此,日军决定加大军事压力,迫使国民党政权迅速屈服,同时派出代表,在香港与蒋介石代表进行秘密谈判,答应给以优厚条件,希望国民党方面能够投降。对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则发起更猛烈的扫荡,对根据地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日本妄图迅速消灭抗日力量,进而逼迫蒋介石尽快签署所谓的“和平协议”。在日本的全面进攻下,国民党内部妥协投降的危机空前严重。一旦日本达成这种战略目的,则中国抗战将陷入失败,国家必将灭亡。日本不仅可以从中国腾出手来,还可以此为跳板,及早发起太平洋战争,与德国东西配合,实现称霸世界的“宏图大略”。
因此,要破坏日本在亚洲和中国的“谋篇布势”,必须给予其重重一击。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来说,必须发起一战,舍此别无他法。
百团大战产生了重要的战略影响。一方面,它对粉碎日本威压诱逼中国政府屈服的企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支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使处于紧急关头举棋不定的蒋介石放弃投降,日军的诱降工作最终失败。另一方面,百团大战打乱了日军的“南下政策”。日军本来拟定了迅速结束“中国事变”进而南进的政策,并已做出准备。由于在百团大战中日军受到八路军的沉重打击,日军认识到中国战场特别是北方战场仍然是其心腹大患,如果贸然南进将会在后方受到更大打击。日本陆相东条认为:“不要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于是,南进计划被迫发生逆转。在这一戏剧性变化中,百团大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了我军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曾提出,我军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判断一场战役的成效,除其本身胜负外,还要看通过这场战役是否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水平,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在百团大战中,各级指战员采取了诸多新战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的战术,对我军战略战术的创新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百团大战中,我军参战兵力达20余万,这在我军抗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作战规模,因此,需要各级指战员坚持计划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对部队的作战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百团大战中,各支部队虽以分散的形式对敌作战,但却是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依据统一的作战计划灵活展开。
在战争中,广大军民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不同的游击战战法。例如,针对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战术”,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破坏日军在华北地区的重要铁路交通线及主要公路线。广大军民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桥梁”“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等口号,从最初不会拆除铁路,到后来采取搬拆、爆破、火烧、水淹等方法,抗日根据地军民有效地破坏交通线,使日军在华北的交通陷于瘫痪状态。
除了强调游击战战法,我军还坚持在有利条件下,对于难打之敌并不一味回避,而采取包围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正规战的战法消灭日伪军。例如,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右纵队负责攻击正太铁路娘子关至乱柳段,其中娘子关为战略要点,日军依据天险在这里修建了大堡垒,易守难攻。但在攻打娘子关的战斗中,主攻部队第5团一部潜入娘子关村,依托村庄,仰攻日军堡垒。战士们攀登陡峭的山坡,迎着浓密的火网,勇猛地向敌发起攻击,以3小时反复冲杀,将守敌大部歼灭,夺下娘子关。此外,在涞灵战役、榆辽战役等作战行动中,我军对日军占据的车站、据点乃至县城都发起过攻坚战并取得了胜利的经验。
百团大战中,我军将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战法的机结合、灵活运用。特别是在战役后期反击日军“扫荡”的作战中,采取了“奇袭”“诱敌”“伏击”“围困”“袭扰”等各种有效战法,取得了重要胜利。纵观我军战史,百团大战中创造的战略战术对抗战时期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有益的示范作用,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