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一带一路”不等同为“马歇尔计划”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孙成昊责任编辑:康哲2015-01-07 10:44

近日,外媒网站发表《中国2014年外交五大成就》一文,总结了中国过去一年外交方面取得的成绩。文章总体对中国外交评价积极,但其中把“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这一比喻并不恰当。

无独有偶,西方媒体普遍对“一带一路”抱持错误理解,不仅冠以“马歇尔计划”之名,还热炒中国野心,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一带一路”意在重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进而冲击现有国际秩序。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14年年初,西方媒体高调鼓吹“一战重演论”,将日益积极进取的中国比作一战前的德国,这无疑都是“中国威胁论”的老调重弹,渲染、夸大中国外交所谓的“威胁性”。

事实上,“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存在根本差异。“马歇尔计划”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产物。二战后,欧洲面临严峻局势,苏联崛起,共产党在法、意两国势力上升,西欧资产阶级惶惶不安。这一切也为美国将西欧纳入其全球战略轨道、加强遏制苏联的力量提供了机会。“马歇尔计划”也是美国分裂欧洲的手段,美国以此谋求战后霸主地位。马歇尔在最初的演说中就毫不掩饰该经济计划背后的政治意图:美国需援助西欧“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换言之,美国需要借该计划巩固西欧“自由制度”,抵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对西欧的“扩张”,最终独霸全球。

反观中国的“一带一路”,其孕育正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冷战阴云早已散去。最重要的是,中国当前的外交理念与战略目标与二战后的美国截然不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正在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其外交战略高度远超冷战时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早已跳出“拉帮结伙”对抗某一国家的局限性。

就国际层面而言,“‘一带一路’的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因此,“一带一路”不同于马歇尔计划,它意味着更多的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与发展。

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美国精心打造的亚太同盟体系。在日益强调合作共赢的21世纪,美国仍把夯实同盟体系当作外交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以来美国动作不断,如与菲律宾签署十年防务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签署军事部署协议、与日韩签署涉朝情报交换协定等等。美国不仅不愿放弃过时的同盟体系,更一直拉拢越南、缅甸等国,力图将其发展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新支点,让人不禁怀疑其已把中国当作亟须遏制的“假想敌”。可悲可叹的是,美国的外交战略思维依旧停留在70年前二战结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