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帐“瘦身”更要“换脑”
——“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系列演习新闻观察之七
本报内蒙古朱日和7月28日电 连续3场演习,相似的一幕总是反复出现——大战在即,“红军”基本指挥所不是被“蓝军”特战分队直接端掉,就是被“蓝军”飞机临空炸毁,几乎无一幸免。
“那么大一座帐篷,一看就知道是指挥所。”一名“蓝军”侦察队员道出原委。
记者探访“红军”基本指挥所发现,里面除了各种指挥席位外,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应有尽有,与驻地营区作战值班室、会议室相差无几。如此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军帐,能否通过实战的检验?
恰在此时,导演部向“红军”下达了“指挥所转移”指令。数十名官兵立即出动,将指挥所里的物资器材分门别类,打包装车,整个过程花费了近两个小时。
同行的“红军”调理组领导见状不住摇头:现代战争讲求“快吃慢”“小吃大”“发现即摧毁”,这种体态庞大、行动迟缓的中军帐早该“瘦身”了。
改变,从下一场演习开始。汲取前车之鉴的某机步旅依车建所,把中军帐搬进了指挥方舱,记者登车发现,过去几十人的基本指挥所,如今只有7人,而且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信息通联等作战要素一应俱全。
战斗,在暗夜打响。没想到甫一交兵,“红军”竟出现不同程度的指挥失控,指挥员无法实时掌握部队情况,各分队之间难以展开密切协同。
原来,导演部关闭了场区基站,“蓝军”电子干扰分队倾巢而出,一下子遮断了“红军”的通信链、指挥链。
事后复盘,一个常被忽视的深层次问题被院校训练专家点破: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变了,指挥方式也要跟着变。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作战,中军帐光“瘦身”远远不够,还要“换脑”,即抛弃“集中指挥”“会议指挥”“定案指挥”等二战时期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模式,向精确指挥、动中指挥、分散指挥、快速指挥的现代指挥理念和手段转型。
记者回想起此次系列演习中的几个细节——
导演部规定,“红军”组织战斗筹划必须在50小时之内完成,结果某装甲旅单是指挥所筹划就用去了大部分时间,造成营连分队筹划时间不够用,战斗协同不精细;
一次,导演部判定某机步旅基本指挥所退出战斗,接替指挥的预备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后方指挥所不是没有开设,就是要素不全,根本无法胜任;
……
如果将这些细节置于未来战争的显微镜下观察,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阿喀琉斯之踵”。参演的第14集团军某旅指挥员感慨:现代意义上的指挥,不再是局限于一顶帐篷、一座方舱里的运筹帷幄,而是向多维复杂战场的角落延伸,向精确缜密的数字化管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