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军人要像军人的样子
——对当前军人形象塑造的调查与思考
军人形象,是指军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境界,它包括军人的内在气质和外显形象两个方面,是军人基本素质和社会地位的集中反映。习主席指出,“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述,把军人形象塑造成“军队的样子”,是当前我军建设一个紧迫而重大的时代课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一些官兵不能正确看待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价值观出现扭曲,有的用“打工心态”看待使命、对待工作;有的攀比思想严重,抱怨军人的“幸福指数”不如地方的亲友或同学高,感觉很吃亏;有的存有“补偿心理”,把“付出”与“索取”画等号,以部队工作辛苦、风险高为由,寻求更多的物质回报和精神补偿。甚至,少数官兵还存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偏差,即把“军人要有血性”错误地用在和群众打交道上,说话“硬气”,做事“霸气”;或认为不闯几次红灯,不开几次快车,就显示不出军人的特殊。另一方面,有的别有用心的人对一些涉军敏感问题大肆炒作,对我军官兵的形象进行抹黑诋毁。个别网站和微博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博取点击率,对一些涉军有害信息视而不见,使其肆意扩散,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网民,直接损害了军队和军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有诗人说:“如同布匹,精神也需要洗涤。蘸着昂扬的色彩,荡涤懈怠、萎靡、迷惘和疲惫。”和平,是授予军人最大的勋章,也是对军人最大的考验。寒光闪闪的刀剑,没有硝烟的熏染可能变得锈迹斑斑;无往不胜的军队,远离战鼓的催征可能变得徒具虚名。思想麻痹、斗志松懈、士气不振、作风松散,都直接影响着当代革命军人“样子”的形成、塑造与定型。
“形于外而修于内”,良好的军人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的培养、催生和强化。教育、训练结合注重“培”。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真学真用,确保把“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搞清楚,坚定铁心跟党走的信念。要聚焦打仗意识抓教育引导,帮助官兵牢固树立姓军务军、专武兴武的观念,增强军人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党史军史、典型战例和英雄事迹学习教育,激发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豪迈情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注重加强适应能力训练、耐力训练、心理品质训练,练就不屈不挠、甘于奉献、乐于吃苦,不怕一切困难,不被困难吓倒的过硬心理素质。鼓励、带动结合注重“催”。要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官兵训练热情,激发官兵旺盛斗志,结合“双争”、评功受奖、立功创模等活动善于发现、树立身边的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官兵,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官兵学有榜样,练有标准,训有质量;带兵人更要带头做好,要求官兵有样子,首先得自己有好样子,不能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脱节,不能台上你说人,台下人说你。管理、养成结合注重“严”。军人形象的塑造是长期的,要抓好日常养成,从官兵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入手,培养遵章守纪、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不怕吃苦等良好习惯;要通过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和遂行任务,有意识地锤炼部队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有意识地培养官兵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使广大官兵置身于盘马弯弓、引而待发的环境氛围之中,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
战争的样式在变化,战争的形态在改变。像不像军人,有没有兵味,够不够标准,却是塑造军人形象的不变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一个革命军人都不应忽视形象塑造。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需要革命军人的好样子来映照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前进之路、履行使命的打赢之路。
(作者单位:湖北省某预备役高炮师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