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斗精神也是“杀手锏”)
1987年,我跟随3个侦察大队赴边境作战。记忆最深的是侦察排长袁荣祥,他参加了四五次抓捕战斗,立了好几个一等功,突出的特点就是勇敢,战士们都愿意跟他去打仗。
我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一样奋不顾身。我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大家如此舍生忘死、无所畏惧?肯定不是为了待遇,更不是为了几百元微薄的抚恤金。那时,很多战士“父母老、家里穷、对象吹”,许多基层干部“爱人无住房、孩子无人带、欠账无钱还”,可没有一个人向组织讨价还价。
去年,失去双腿的山东籍老兵武连庆,坐着轮椅来到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他有感而发地写道:“我在前线流血牺牲,就是不使你们在节日的欢乐里再添一滴苦泪,不希望在你们的美酒中,再加一滴苦涩的滋味。”一个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军人,自然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毛泽东曾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什么我们能取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他说我们有个口号,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泽东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做到不怕吃亏。如果说吃苦是军人的常备大餐,玩命是军人的职业特点,那么,吃亏则是军人的崇高境界。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从刘伯承元帅讲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到美国军事专家总结的“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再到“亮剑”精神,都是人民军队血脉相传的红色基因,是最令对手恐惧的软实力,也是打赢未来战争不可或缺的“杀手锏”。
这种精神,让我们笑傲一切对手。1974年西沙海战时,我们4艘舰艇总吨位加起来仅1760吨,还不如对方最大一艘军舰的吨位大。面对舰坚炮大的越南海军,我军官兵毫不畏惧,甚至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同敌人接舷近战。西沙一打,南海局面豁然开朗,全世界都站到了中国一边,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更是空前团结一致。
这种精神,让我们笑傲一切困难。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有时不得不喝尿解渴。作家陆柱国随慰问团来到前线,在望远镜里观察战士们如何打仗、如何生活。他边看边流泪,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最后坚决要求留下来,要把上甘岭的英雄们写成小说。后来,小说《上甘岭》被改编成家喻户晓的电影。
信息化战争对官兵战斗精神的要求更高了。有关资料显示,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武器装备出现的故障,70%是由于官兵精神状态失常造成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148名阵亡士兵中,35人死于自己人的火力之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失常造成误伤误炸。
军人就是一粒上膛的子弹,就是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我们要培养官兵舍我其谁的豪气、敢于担当的勇气、所向披靡的士气,努力锻造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刃。
《解放军报》(2014年06月0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