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摒弃“临时突击”思维)
在战斗力建设中,有种现象值得关注:个别单位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常把“我们单位有传统,临时突击能力强,关键时候能冲上去”挂在嘴边,似乎战斗力主要靠“临时突击”体现。诚然,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年代,部队都应具备较强的临时突击能力。然而,片面强调依靠“临时突击”抓战斗力建设,却不免有失偏颇。因为“临时突击”是一种“情况刺激”的被动反应,并非全系统全要素全面协调地推进战斗力建设。偶一为之可以,长期来讲必然违背战斗力生成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临时突击”事实上可能掩盖战斗力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导致隐患越埋越深,最终影响或制约战斗力生成。“临时突击”思维一旦形成惯性,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官兵的事业心责任感,滋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降低战斗力标准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时下,全军正在深入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形成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的良好态势。我们要进一步认清依靠“临时突击”抓战斗力的危害,彻底摒弃这种思维。
应充分认识到,“临时突击”思维实质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浮躁心态。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战斗力生成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不是靠一朝一夕的“临时突击”所能达成的。同时,战斗力建设不会一蹴而就,更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依靠反反复复抓经常、点点滴滴打基础、老老实实抓落实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应组织官兵分析辨清“打基础与临时突击”“重突击与轻经常”等关系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联系,有效破除靠“临时突击”就能全面提高战斗力的错误观念。
战斗力标准,说到底是个量化的标准,既能定性也能定量:可细化,按照体系能力的构成,能够具体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各个终端;可物化,按照各个要素的贡献率,能够提出具体计量指标;可常态化,按战斗力生成提高的规则,能够日复一日地积累、点滴之间的叠加。通过把战斗力标准细化为一项项可操作的具体标准,细化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让靠“临时突击”提高战斗力的做法没有市场,更无立足之地。
在抓战斗力建设时应注重在“常”“长”两字上下硬功夫,建立健全运行、监督和惩戒机制。一切必须服从服务于战斗力建设,彻底解决与战斗力建设抢道、占道、挡道的各种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让战斗力标准在末端真正树起来落下去,做到任何时候都能过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