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学习习主席这一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底线思维”的认识,努力掌握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习惯自觉,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其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两个关节点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没有攀高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邓小平讲,中国不能乱,这个是底线。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这个问题要反复讲,放开讲。这是他从1978年到1997年思考中国问题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对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把握和运用。2012年11月30日,他在党外人士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此后,习主席将这一科学方法论引申运用到多个领域,并不断加以丰富完善。比如:关于经济,他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定力、改革创新、结构升级、努力使稳增长和保就业不滑出‘下限’、通货膨胀不超过‘上限’”;关于政治,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关于外交,他强调,“中国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这是有前提、有原则、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关于改革,他强调“对于改革的协调推进,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不改就是自信的表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内核是不能改的”。坚持底线思维,是习主席对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种蕴含了辩证法、实践论的系统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