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战争历经两年多作战,解放区空前巩固和扩大,山东境内,除济南等少数敌占据点外,已全部解放,攻克济南已迫在眉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在研究华野上报的作战方案后发电指出“攻济打援战役必须预先估计三种可能情况:(1)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2)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3)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你们应首先争取第一种,其次争取第二种,又其次应有办法对付第三种。”同时又发电指出:“此役关系甚大”“战役计划应以能对付最坏情况,即我们所说第三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而不应以第一第二两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
华野根据上述指示,周密地拟定了作战计划,进行了充分的战役准备,特别是临战准备更加细致全面。从而为济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可靠基础。
毛泽东历来强调,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设想情况不妨把它想多一点,想尽,从困难着手就不怕。老一辈军事家在思考作战问题时,总是着眼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做准备,以应付各种不测。这正是善用底线思维的体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未来与强敌作战,战场形势风起云涌、复杂多变,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只会更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只会更杂。指挥员筹划作战,一定要养成虑危思败的思维习惯,把底线思维筑牢,认真思考所处的环境和形势,大胆预测可能的发展和变化,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能想“一万”也能想到“万一”。多估计几种“不测”,多保持几个“留一手”。既要能赢顺风球,也要能赢逆风球,一旦比分落后,也能迎头赶上;既要准备好电脑,也要准备好刺刀,一旦系统不灵验,就能随时拼刺刀;既要筹划打好打的仗,也要筹划打难打的仗,一旦处于危局险局,也能扭转成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