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姜春良:不断提升打赢战争的战略能力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姜春良责任编辑:刘航2014-03-25 16:25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广岛宇品港。这里是当时日本陆军前往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出发基地。(资料图)

一味采取消极防御战略

甲午战争是一场清政府举国迎敌的反侵略正义战争,当时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差别并不大。从军事力量上看,中国的陆军兵力多于日本,海军舰艇吨位相当。从地理条件看,中国处于有利的防守地位,可以利用海岸地形进行防御。从政治上看,中国进行的是一场反对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然而,战争却以清帝国败于岛国日本而告终,这种结局的出现与清政府腐败专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不能正确判断战争形势、一味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有直接关系。

战前,清朝忙于为最高实权者慈禧太后准备庆祝60大寿,光绪皇帝不敢公开反对。他虽然主战但没有实际指挥权。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对是和是战动摇不定,直接影响战争准备和战争进程及战争结局。实际上总揽朝廷军政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与慈禧缺乏积极抗战的战略思想,战前一直坚持息事宁人和以夷制夷的消极防御方针,对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当时的战争形势做了完全错误的战略分析与判断。死守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造成敌人步步占先、中国招招落后的被动态势,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人。战争进程中,清朝陆海军不能相互协同而是各自为战,一再坐失良机。

中国和日本在当时实力差距不大,如果清政府能够制定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役战术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攻势作战,加强陆海兵力协同,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加强守备和积极进行抗登陆作战,日军就不能轻易登陆,威海卫的北洋舰队也就不会全军覆灭。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专制、不相信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采用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战争,不敢主动出击消灭敌人,只能被消灭,导致中国割地赔款的结局。

在战争中,中国的优势是潜在的,只有在战争继续坚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逐步显现出来。而要将潜在优势转换成现实优势的决定条件就是决心打一场持久的战争。当时有人提出“坚持战局,以十年为期”,对日持久战争思想的提出是当时将领根据对日战争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真知灼见,但没有得到采纳。后来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对日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正确。

甲午战争的失败警示我们,战争的本质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清政府因为战略方针的错误在战争指导上处处被动才导致战争的失败。兵者,国之大事,对于战争的准备和战略方针的决策要高度重视。甲午战争警示我们,中国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战争准备。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战争威胁仍是强权政治和军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应该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