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谈:普京借乌危机对西方做出反击
——“乌克兰局势”访谈系列之二
链接:“乌克兰局势”访谈系列之一:克里米亚大局已定,美国制裁没用
丁原洪(左)与杨成绪(右)做客环球网分析乌克兰局势
乌克兰危机是西方策划的升级版的“颜色革命”
丁原洪(前驻联合国、瑞士、比利时大使及驻欧盟代表团团长):乌克兰危机从去年11月到现在,整个形势越来越紧张,这并非偶然。过去几个月的发展进程可以简单归纳为,本来是乌克兰内部两派对这个国家今后走向(向东向西)的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东方和西方来争夺乌克兰的问题。多种因素酿成这次危机,所以显得错综复杂,而且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出路。乌克兰历史上一直是列强争夺的地方。1939年,在乌克兰西部,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祝贺俄罗斯同乌克兰结盟300周年,将克里米亚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了乌克兰。因此从历史、国境来讲,乌克兰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团结的国家。
最近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批评欧盟在这次乌克兰事件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没认识到乌克兰本身就是文化上分裂的国家。从实际情况来讲,乌克兰西部或西北部是讲乌克兰语,从事农业的人口居多;而东南部或者东部主要是俄罗斯语占多数。虽然都是斯拉夫民族,但语言不一样。双方宗教也信仰不同,西部信天主教,东部是信东正教。经济构成也不一样,东南部基本上是工业,这些工业跟当时的苏联关系十分密切,而西部主要是农业。
2004年乌克兰发生了“颜色革命”,事件的导火索是乌克兰究竟是和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还是跟俄罗斯加强经贸往来。而当下的乌克兰危机则是西方策动的又一次颜色革命,甚至可以说是升级版的。11月乌克兰发生街头示威游行后,包括欧盟外交安全政策特别代表阿什顿、美国议员在内的一些西方领导人公开到街上去鼓动反动派,给他们提供钱财,甚至还提供一些武装。因为亚努科维奇将目光转向了俄罗斯,西方想借机一举推翻亚努科维奇。2月21日,在德国、法国、波兰、俄罗斯的代表撮合下,乌克兰两派力量,即亚努科维奇的人和所谓反对派曾经达成一个协议,试图通过妥协解决问题。但这个协议达成之后,反动派极右势力不同意,于是策动所谓2月21日晚上的武装镇压,以武装镇压为借口,把亚努科维奇赶跑了。但这个镇压究竟是谁干的,是需要澄清的问题。前不久,爱沙尼亚的外长打电话给欧盟的外交与安全事故特别代表阿什顿,说开枪的不是亚努科维奇这派,是反对派故意挑起的。实际上,在没有发生镇压事件之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在通话中已经考虑了谁适合当乌克兰反对派掌权,甚至批评欧盟不够强硬,可以看出西方的介入已经十分入骨了。后来俄罗斯坚持这不算革命,政权不合法,属于武装篡权。因为按照俄罗斯的法律,议会想恢复议会总统制而不改变总统制,必须要总统来签署。
反对派上台后,继续做了一系列错误举措,更激发了当地俄罗斯族人的反抗。他们先宣布俄罗斯语不是官方语言、各地方“去俄化”、搬倒列宁像,甚至把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抗击外国的人像都搬倒。俄罗斯族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3月16日的克里米亚公投。克里米亚本来就是一个自治共和国,不承认反对派组成的临时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