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战场已屡显身手
“现代战争中,各种军用电磁辐射体如雷达、通信、导航等辐射源的功率也越来越大,数量成倍增加,频谱也越来越宽,再加上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弹及超宽带、强电磁辐射干扰机的出现,使战场的电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这就给了电磁脉冲武器巨大的用武之地。”石海明表示。
他介绍,电磁脉冲武器主要包括核电磁脉冲弹和非核电磁脉冲弹。核电磁脉冲弹是一种以增强电磁脉冲效应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核武器。为了避免核爆炸带来的污染,人类又开发出非核电磁脉冲弹,即利用常规炸药爆炸压缩磁通量的方法产生高功率微波的电磁脉冲武器。而非核电磁脉冲弹使得电磁脉冲武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很多人恐怕都记得电影《黑客帝国》里一瞬间瘫痪乌贼机器人的武器。这就是电磁脉冲武器。实际上,这早已不是科幻场景。和其他武器一样,电磁脉冲武器自诞生之后就被应用到了战场上,并屡建奇功。
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就使用了电磁脉冲武器。美军利用一枚配备非核电磁脉冲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破坏了伊军的防空雷达,伊拉克军队的防空高射炮只能对着空中盲目扫射。
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又使用电磁脉冲炸弹轰炸伊拉克,造成巴格达地区大面积停电,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信号中断,雷达、电脑、媒体和通信设施陷入瘫痪。
正如前述文章指出的,电磁脉冲袭击不需要精确制导系统,因为其影响区域十分广泛,方圆可达数百乃至数千公里。此外,也不需要重返大气层载具,因为弹头会在大气层以外的高空引爆。导弹的可靠性也关系不大,因为只要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就能实施电磁脉冲袭击。因此,其实际威胁可能比核武器更大。
杀伤力“四级可调”
由于独特的物理效应,电磁脉冲武器应用可谓广泛——攻击隐形武器,某些隐形武器依靠吸波材料吸收雷达探测波来达到隐身效果,而电磁脉冲武器正好可以攻击隐形武器,烧毁吸波材料。攻击导弹防御系统,当防御系统还未探测到电磁脉冲炸弹时,它就已经被炸弹所释放的电磁脉冲摧毁了。与此同时,电磁脉冲武器还是对付航母编队的一个“杀手锏”。军事专家李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航母编队在遭到非核电磁脉冲武器时,可能会让所有的雷达、通信设施、指挥设施全部瘫痪,从而使舰载武器变成废铁。
隐形武器、反导系统、航母编队……对于这些强大的军事装备,电磁脉冲武器均可应对。而且不同于常规武器,电磁脉冲武器还可以通过调整频率和功率实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达成不同的战略目的。
“依据美军研究报告,电磁脉冲武器的破坏程度按照射目标的功率密度,大致可分为:干扰、降能、损伤、损毁四个层级。”石海明介绍,干扰,即暂时性造成敌方装备不能正常工作,干扰源消失后,系统恢复正常;降能,造成系统进入死锁或保护状态而关机,必须重新开机或进行维修;损伤,造成敌方的武器系统、或次系统中等程度的伤害,此效应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损毁,可对敌方武器系统造成致命且永久性的破坏,敌方若要恢复系统功能则需全面替换整个系统、设备以及硬件。
正因为如此强大的杀伤力,世界上主要的军事强国在研究和发展电磁脉冲武器时,也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电磁环境效应的研究和防护技术。
石海明介绍:“美军自1970年即致力于电磁脉冲防护的研究,并于1990年颁布其第一版的高空核爆电磁脉冲防护规范。目前,美军对电磁脉冲武器技术的相关研究严格保密,据有限资料推测,美军已将电磁脉冲的防护纳入各个军事装备系统的作战需求,同时也推广到北约成员国,已取得较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