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空中支援:美军定点清除的“利器”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史斌责任编辑:张硕
2015-10-23 07:23

武器平台———

第三代战机、攻击直升机、无人机,整合不同平台作战成为关键

近距空中支援,提供的是及时有效的航空火力打击,这要求执行任务的飞机必须灵活、坚固、有较好的场地适应性。

目前各国空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主战机型仍是冷战时期设计的A-10、苏-25、“美洲虎”“鹞”式、强-5等喷气式攻击机,美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一直用AC-130炮艇机充当火力支援的主力。尽管这些“老家伙们”的性能无法与F-16、F-15、苏-27等第三代战机相比,但它们使用灵活、成本低廉,更适合这种短航程的作战任务。不过,放眼望去,第三代多用途战机逐步取代攻击机、成为未来空对地作战主力机型的趋势不会改变。

越战之后,以AH-1“眼镜蛇”、AH-64“阿帕奇”、米-24“雌鹿”等攻击直升机为代表的旋转翼飞机逐渐成为近距空中支援的主力。攻击直升机可在树梢高度悬停攻击,其装备的远程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机炮是地面主战武器和步兵的“强敌”。上世纪70年代,北约进行的一项相关模拟实验表明,直升机与坦克的战损比为1∶17,对此苏军也有相似的结论。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第24机步师一个攻击直升机营轮番攻击一支伊军坦克部队,消灭122个装甲目标和4个防空系统,而自身无一损失。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与地面部队协同配合更为顺畅,攻击直升机一般编配在陆军部队序列中,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发展陆军航空兵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反恐作战促使攻击型无人机逐渐成为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主战平台。不过,从各国无人机的实战情况来看,攻击无人机无论是指挥瞄准效能还是火力强度,仍无法替代常规航空力量。例如,美国的无人机大都是在无威胁的条件下执行精确打击任务,它们在先进的防空体系中的生存能力堪忧,伊朗俘获美国RQ-170无人侦察机的例子更反映出无人机控制可靠性不足的缺陷。一旦执行近距支援的攻击无人机被敌方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总而言之,在未来,任何一种空中作战平台都无法包揽近距空中支援的任务,联合部队指挥官需要学会整合不同类型飞机的能力以达成作战目的。

打击效果———

弹药精度不断提升,无限接近“发现即摧毁”的作战目标

电影《我们曾经是战士》中有一幕美国空军近距空中支援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地面引导错误,一架A-1攻击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误投在美军阵地上,几名美国大兵被烈焰吞噬。美军在实战中力图避免这样的悲剧。

如今,美军联合终端攻击控制员普遍使用地面激光目标指示器对目标进行照明,作用距离最远可达20千米,机载激光制导武器利用这种能量进行制导以攻击目标。美军装备的“宝石路”型激光制导炸弹、AGM-65E“小牛”和AGM-114“地狱火”激光制导导弹可以实现1米左右的精度,除了精度高之外,近年来出现的小直径炸弹能够在减少附带毁伤的同时,还提高打击目标的数量。

尽管如此,常规弹药并不会因此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演习和实战数据统计显示,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战中,航空枪炮的打击效果最好。另外,即使精确制导弹药的精度再高,由于机载武器投放的不确定因素仍无法彻底消除,误伤事件仍然经常出现,这也是常规弹药将被持续运用的原因之一。

(《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5年10月20日 1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