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科技>>正文

米-26大型直升机全史(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毛志文2015-01-06 06:13

阿富汗战场上的米-26

1986年米-26迎来了一项严峻的考验。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成为了20世纪人类最严重的一次核电站事故,5月2日米-26便从白俄罗斯抵达事故发生地。为了减轻核辐射对于机组成员的伤害,米-26的座舱和货舱的墙壁上衬上了铅板。在此期间米-26主要任务是输送大量各类物资,在经过了适当的改装之后,米-26开始执行喷洒一种特殊的粘性液体的任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放射性尘埃降到地面不能随空气流动而飘散。在执行这类任务时,一些沾上了粘液的尘埃会附着在飞机的表面,而主旋翼卷起的尘埃在沾上了粘液之后有一部分将会粘在主轴附近,时间一长,整个机身的外表面和外部的孔洞里将会沾满放射性尘埃,这对于机组成员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部队的上级机关并没有让救灾部队意识到事故发生区的危险程度,比如负责用铁锹刮掉机身上的放射性尘埃的罗斯托夫厂工人们被告知:机身上的放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而且没有配发核防护服给他们。驾驶一架由放射性尘埃外壳的直升机对于机组成员的伤害就更不用提了,每一架米-26的放射性强度至少超过了安全范围的10倍,即使机组成员配备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是在如此高的放射性强度面前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到1986年苏军已经为大规模核战争准备了整整40年,军队上上下下已经接受了近40年的关于核条件下的危害与防护的教育,这些掩耳盗铃的宣传是瞒不住基层部队的,但是他们明白即便没有足够的防护也必须挺身而出。在后来对于参加过处置切诺贝利事故的原基辅军区老兵的采访中他们表示,他们知道事故的危险性不是上级机关说的那样轻微,因为每一天身边都有人倒下,但是他们必须履行职责,对此一点也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