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诞生北京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李书文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7-02 10:49

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 刘岳摄

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成为北京大学校部、文科及图书馆所在地。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东西宽100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4.34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称得上是当年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当年的设计者恐怕没有想到,北大红楼的主色调——红色,以后将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和主调;这里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诞生了中共北京第一个党组织。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马克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第二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登出启事,对外宣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在一次“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的辩论会上,李大钊上台演讲,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就好比雏鸡破卵而出,是必然之理。此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迅速增加,研究会19名发起人中,至少有15人在1923年前加入中共党组织。

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南下上海,李大钊秘密护送,途中他们商谈了建党工作,由此留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分手后,他们俩分头开始建党筹备工作。

不久,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在华期间化名吴廷康)、秘书马马耶夫及翻译杨明斋一行来华。在维经斯基等人的推动下,上海、北京建党的步伐加快。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率先成立。

8月底,北大学生张国焘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谈建党工作,陈独秀希望李大钊“先组织北京小组”。9月中旬,北大讲师张申府去上海接来华讲学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住在渔阳里二号陈独秀家,又同陈独秀谈起了建党之事。下旬回到北京后,张申府把和陈独秀谈话的情况告诉了李大钊,两人一致认为要尽快成立组织,发展党员。

1920年10月,在北大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11月,张申府去法国里昂大学教书,北京共产党小组只剩下李大钊、张国焘两人,随后又吸收了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袁明熊、华林、王竞林6位无政府主义者加入小组。不久又发展了刘仁静、罗章龙等人加入小组。李大钊从自己每月120元薪俸中捐出80元,作为小组活动经费。

不久,小组内的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产生严重分歧。无政府主义者主张自由联合,不赞成全国性和地方性的领导,反对党的纪律和分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权力、法律及政府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经过一番争论,除陈德荣外,其他5位无政府主义者退出小组。于是,李大钊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骨干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等转为党员。

1920年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举行会议,将北京共产党小组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

中共北京早期组织的建立,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北方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引导了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成长,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准备条件。

长河漫漫,大浪淘沙。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死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为共产主义信仰捐躯,时年38岁。

张申府1925年负气退党,以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1949年后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改革开放后曾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逝世,享年93岁。

1938年4月,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焘乘祭拜黄帝陵之机投靠国民党。同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其党籍。1979年张国焘客死加拿大多伦多,终年82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