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手记
国有疑难可问谁
李传新
依山悟崇高,傍水思清廉。
这次到罗荣桓元帅故里采访,通过瞻仰罗荣桓故居、参观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采访当地老人对罗荣桓元帅的追忆,让我对罗荣桓元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罗荣桓元帅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进了脑海。
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罗荣桓元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就要像罗荣桓元帅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朴实无华的语言、无限忠诚的品德,这就是罗荣桓元帅!难怪在罗荣桓元帅逝世后,毛泽东在《吊罗荣桓同志》的诗中写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对那些家庭有困难的孩子更要多帮助他们,吃饭穿衣要首先想到他们。” “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作官,更没有财可发。” “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搞特殊。” 无论是对家人的言说,还是一封封家书,都体现罗荣桓体国忧民、公而忘私、廉洁自律的博大情怀。
罗荣桓元帅虽然离开了很多年,但日月可鉴,永恒的是伟大的忠魂!
声音
以良好家风
厚植廉洁根基
衡东县罗荣桓故居管理处研究室主任 周迅
今年88岁的陈前开是罗荣桓元帅的邻居,现住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干部。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他。谈起罗荣桓,他说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对元帅那种身居高位却毫不张扬的行事风格印象深刻。
那是1956年11月,罗荣桓元帅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衡山(当时衡山、衡东、南岳区都属于衡山县)。衡山县委、县政府安排正在县城参加会议的团委书记在马路两边站岗,陈前开也在其中。陈前开见到罗荣桓偕夫人林月琴、警卫共四人,他头戴青呢帽,身穿褪了色的青呢中山服,拄着拐杖,步履矫健。陈前开说,当年罗荣桓元帅以身作则,回家乡视察不讲排场,轻车简从,无疑是现今领导干部的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族能够形成子孙后代恪守的好家风,是令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自豪的源泉和动力,是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无形资产,将成为一代又一代遵循的尺度与标杆。
水有源,树有根,家族的本源在于祖先。罗荣桓的家族衡山黑田罗氏是从江西吉水迁徙来湖南的,自明洪武元年至明嘉靖末年约200年陆续迁居,直至清初顺治前期黑田罗氏第十世祖罗宇贵一脉,才在南湾定居下来,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
良好家风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黑田罗氏九修族谱》记载,黑田罗氏自第一代罗思聪开始,至第十代均无功名,以耕养为生;自第十一代开始至第十六代罗泽珩(即罗荣桓的祖父),耕读并重,均有功名和“身份”,或中举,或敕封“大夫”,或做学官等。但到了罗泽珩这一辈家境开始衰落,虽有郡庠生身份,却始终没有考上秀才,一辈子靠教书为生,清贫度日,去世时给子孙只留下“一斗谷”的田。该族谱收订家训共计38条,绝大多数条款具有积极意义,主要特点是重视耕读传家,秉承忠厚质直、以孝为本、敬祖奉先,倡导文明进步,反对陋规恶习。
黑田罗氏家族秉承了中华罗氏的优秀品德,他们忠于职守、忠厚朴实、耿直向上的人格风貌,及重教兴学、耕读并重、敬祖奉先的家风,是促进家族兴旺发达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罗荣桓名震天下,千古流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罗荣桓以良好家风厚植廉洁根基,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