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湾老街。(资料照片)尹岳水 摄
2.“生活不要特殊化”
罗荣桓经常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教育孩子们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他常对孩子们讲:“革命干部子女不应当脱离群众,不应当特殊,不要有优越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
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被安排住在一处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提出将这处庭院给东北野战军子弟小学办学用,自己另找房子住。有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两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
谭政起初以为是句玩笑话,可没过两天罗荣桓一家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他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
罗荣桓留在湖南老家的女儿罗玉英,新中国成立时已20多岁,在老家结了婚。她听说爸爸“当了大官”,就提笔写了封信。罗荣桓回信说:
你已生育,又获一男孩,甚喜。
你明年可同德定(注:罗德定,罗荣桓的侄子)、爱英(注:罗爱英,罗荣桓的侄女)等一路来京,但你还须考虑,初次出门,作长途旅行,而带一未满周岁之婴儿,是否可行?望先征求你翁姑之意见后,再作决定。
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作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你弟妹们的上学,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不要我负担,我亦无法负担,因此陈卓(注:罗玉英的丈夫)等来此,也只能帮助其送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任何依靠……
罗玉英来京以后,罗荣桓鼓励她首先要刻苦学习文化,后来她参加工作,罗荣桓又要求她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罗玉英去了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