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为报家仇国恨扛起枪
——听91岁八路军老战士宋英奇讲述抗战故事
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路、侦察、奇袭,反扫荡、大生产、挖窑洞……记者来到总政黄寺第二干休所,见到了原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91岁八路军老战士宋英奇。从老人平静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有血泪悲壮,也有壮志豪情;有惊心动魄,更有荡气回肠……
国难当头,小小少年“带吴钩”
1938年10月,宋英奇刚刚过完13岁的生日,便扛起了打鬼子的枪,担任冀中根据地安平县大队通信员。
当时的宋英奇,枯瘦、黝黑,只有一枪来高。但小小的躯体里,涌动着对日本鬼子仇恨的火焰。
血泪相和流,这是诉说不完的家仇:堂叔宋同起,冀中军区17团班长,作战勇敢,在和日寇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堂叔宋奎兴,被日本鬼子抓到石家庄,一番严刑拷打之后,敌人见他死活不开口,便放出狼狗将其活活咬死,惨不忍睹。父亲宋大柱,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被敌人追赶,栽倒在地,吐血而亡。
天地同含悲,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国恨:日寇占领宋英奇的家乡河北安平县后,修大据点4个,岗楼23个,挖掘封锁沟100公里。长驻县城的500名日军和1500名伪军,经常下乡扫荡,抢粮、杀人、烧房、强奸妇女,惨案接连不断,罪恶罄竹难书。日寇在角邱屠杀妇女儿童50人,其中井里淹死7人,山药窖里屠杀16人。
宋英奇沉痛地告诉记者,当时整个冀中根据地,正像一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抬头见岗楼,被困封锁沟,无村不戴孝,遍野新坟头。”
家仇国恨,让宋英奇长出一颗“勇敢的心”。小小少年“带吴钩”,他果敢走上血火战场。
血火洗礼,勇士数闯“鬼门关”
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宋英奇刚加入八路军,便与“死神”来了个擦肩而过。
1938年10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偷偷进村扫荡。有人大喊:“鬼子进村了!快跑!”然而宋英奇不顾危险,迅速返回房子里,赶紧翻出隐藏的机密文件,揣进怀里。等他再度冲出屋子时,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已经离他只有不到50米距离。
宋英奇调转头,往一处地形曲折的地方跑。鬼子在身后“叽里呱啦”大声喊叫着,子弹“嗖嗖”地贴身而来。宋英奇机灵地一个就地打滚,就势跳进身旁的道沟里,快速逃离鬼子的视线。
1941年7月,正式入伍仅一个月的宋英奇接到上级命令,与30多名战友从冀中穿越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前往冀西执行任务。
准备穿越铁路时,日本鬼子的巡逻车开过来,探照灯一打,亮如白昼。无处藏身,战士们纷纷跳进了铁路旁的封锁沟。
封锁沟壁沿很高,跳下去根本爬不上来。封锁沟里水深至胸,底下全是淤泥。巡逻车开走后,负责掩护的冀中军区17团战友们赶过来,纷纷伸出枪托从封锁沟里救人。
漆黑的夜色里,宋英奇幸运地抓住枪托,另一名战友则顺势抓住宋英奇的大腿,一起被救了上来。然而,10余名战友则陷进泥潭,永远长眠在封锁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