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运载火箭的“长征”路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天益 程雪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12-30 05:01

“长征”之力

长征精神,是推进中国火箭腾飞的最强燃料

此次发射任务前夕,一段记录两年前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后,指挥大厅内场景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视频中,火箭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大厅里的人纷纷站起来,有人张口惊呼,有人沮丧地双手抱头,还有人歪着头含泪凝思……

这是人们很少看到的中国航天“异常表情”。年复一年,一声声“正常”,一次次欢呼,人们早已习惯了中国航天的超高成功率。

然而,面对再高的成功率,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事实:航天,从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逐梦苍穹的过程中,我们创造再多奇迹,挫折都不可避免。

在中国航天纪录片《撼天记》中,当记者问及哪一次发射印象最深刻?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航天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澳星。

澳星,是澳大利亚购买的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通信卫星。发射澳星,是中国运载火箭走上国际航天发射舞台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为国际发射市场研制的长二捆火箭的重要亮相。

可是,就在火箭点火几秒后,发动机便出现故障,不得不紧急关机,发射中止。1992年的3月22日,由此成为中国航天人心中一个疼痛的印记。

中国航天人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面对巨大压力,他们“连哭的时间都没有”,便又投入到查找分析故障原因的工作中去了。

黑色的“3·22”之后,他们查明故障原因,仅用100天时间便又造出一枚长二捆运载火箭。然后,在电视直播镜头面前,成功重新发射澳星。

中国航天人不惧怕失败,但他们绝不容忍自己失败。他们在一次次失利之后一次次奋起,把失败变成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阶梯;一次次用百折不挠的毅力,擦亮了印在中国运载火箭上的“长征”名片。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名领导曾说:“我们的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绝不是巧合。航天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红军在长征中那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作风一直激励着民族复兴的整个进程。”

今天,“胖五”再问苍穹,距离上次发射失利已过去了908天。908天,掰开这个简单的数字,每一个参加发射任务的航天人都能讲出一大堆负重前行、刻骨铭心的故事。

908天里,火箭研制人员在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200多项技术改进,其中包括发动机设计改进在内的9项重大技术改进。“长五归来时,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长五。”

908天里,火箭试验团队累计进行了40余次、15000余秒的关键技术试验。要知道,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自2001年研制算起的13年时间里,新研制发动机16台,总共热试车3万多秒——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以前13年工作量的一半。

908天里,托举火箭升空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了50多项应急演练,组织了两次实战化演训,对发射场设备设施进行了可靠性升级,把近50%为首次定岗的任务人员,培养成了100%通过上岗考核的优秀操作手。

908天里,每一天都有一种精神在激励着中国航天人奋勇前进。

至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仍然珍藏着一面特殊的国旗。鲜红的国旗上,有曾经参加过长征的232名老红军的签名。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李中权把这面国旗交到了航天人的手中。

那一刻,一种使命,在此交接;一种精神,在此延续。

长征精神,正是推进中国火箭腾飞的“最强燃料”,无论过去,还是将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