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同呼吸 始终共命运
——感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军队永葆生机的政治优势
编者按
新中国从哪里来?
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来,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来,从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同心同德中来。
爱我人民爱我军。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门槛,愈发感到:从我军92年波澜壮阔历史感悟新中国70周年,能够更好地理解这70周年,也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和评价军政军民团结——党和军队永葆生机的政治优势。
从新中国到新时代
回望中的期待
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让越来越多军民不由自主地回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
当56岁的毛泽东、63岁的朱德拾级而上登临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是否会想起18年前那次阅兵?
树高千丈,根植红土,新中国的雏形在瑞金。
1931年11月7日,第一个中国工农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诞生。中国共产党在那里进行了治国安邦的伟大“预演”。
叶坪村东北一角,至今坐落着一座红军阅兵台。1931年11月7日清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项英等人登上阅兵台,向受阅部队挥手致意。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正式举行阅兵典礼,军民欢腾,普天同庆。
更早一年的1930年元旦,福建上杭县古田村,7000余名红军官兵同乡亲们共同组织了一场颇为壮观的检阅。凡参加检阅者,每人从朱德手中接过了一块银元。
“那年收成很好,把地主赶跑以后,分了田,农民不但够吃,还有余粮拨给军队。”细心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记录下了朱德极其珍贵的回忆。
同心,根植于目标一致,体现在利益诉求相同。
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走,跟着这支军队走,才有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没变,脚步未停。军民勠力同心,披荆斩棘,一路辉煌。
国庆70周年大阅兵,古田在盼,瑞金在盼,全国在盼。
“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党史专家这番精辟概括,让广大军民从党史国史军史中领悟真谛,对军民同心体会更深,对新时代更加充满信心。
从南泥湾到胡杨魂
协同中的托举
1944年10月,汾河冰滩上,一匹驮着书籍和仪器的骡子意外滑倒落水。当时行军急迫,哪还顾得上骡子?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与饲养员一起,只好抱着书本追赶部队。
谁能想到,这人竟然是一位留洋归来的大知识分子: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陈康白。
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当时为抗战,长远为建设新中国。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延安自然科学院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的三大贡献,已经永载史册。
2018年12月28日,“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来自额济纳旗和四子王旗的8位牧民讲述与航天有关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现场每一名参观者。
搬迁时的无比纠结、看到飞船发射时的满心喜悦——70岁的根登身穿蓝色蒙古袍,他的讲解没有范本,却有人、有事、有细节,真实可感。
1944-2018,74载弹指一挥间。两幕场景阐释着同一个道理:军民一家亲,共同托举起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同心,发力于愿景牵引,归结在运行机制相同。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北斗卫星到蛟龙潜海,军民大力协同,科技创新持续填补空白,不断创造中国奇迹,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空军电子对抗某旅干部蒲云龙说,放眼基层部队,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战斗力提升,还是后勤保障完善,或者平常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官兵们越来越多地分享着军民协同创新释放的巨大红利。
从大生产到大发展
合力中的活力
大生产运动的时候,延安城南关的新市场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被誉为延安的“列宁格勒”。
一座市场一个见证:抗战前,延安只有123家店铺,1943年发展到473家;公路、马车路的修筑与管理,客店、骡马店的开设,成了轰动一时的新景观。时任华北军委分会副主席的彭德怀感慨地说,毛主席抓生产和经济,实践证明完全正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毛泽东把大生产运动与1942年整风运动一起,称为整个革命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子”。
令人欣喜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对“两个环子”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积极主动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抢险救灾,一马当先;重大工程建设,舍我其谁;脱贫攻坚,与民同行;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尖兵——这就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子弟兵。
改革开放初期,2万基建工程兵退出现役后,与地方建设大军一起,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同心,聚焦于国家大局,归因在服务主体相同。
退役军人事务部一位领导赞叹,当年,脱下军装的革命军人成为改革开放的脊梁;如今,又成为建设新时代的生力军。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