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来自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历经27天飞行,实现了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解放军报记者在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里,记录下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飞控全过程——
中国嫦娥首探“月之秘境”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飞控目击记
■解放军报记者 王天益 邹维荣
时空是一切梦想的舞台。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全新的2019年,人类探索未知空间的梦想也迎来了新的绽放。
新年前夕,“洞察”号火星车安装好测震仪,开始聆听火星的“心跳”;1月1日,“新视野”号探测器穿越65亿公里,造访太阳系最边缘的“天涯海角”。
1月3日,来自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历经27天飞行,实现了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
上午10时许,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里座无虚席,口令声不时响起。又一出航天大戏即将上演,此处是导演组,舞台在38万公里之外的月背,主角是“嫦娥四姑娘”,摄像师则是在44万公里之外使命轨道上运行的中继星“鹊桥”。
大厅里的巨幅显示屏上,一幅全月图平面展开,标记嫦娥四号位置的红蓝闪烁小点,正沿着红色的轨道曲线,一点点接近此次旅行的终点——月背的艾特肯盆地。
60年前,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第一次传回了月球背面的图片,但复杂地形和通讯阻隔一直让人类望而却步。月之背面,成了距离人类最近却又遥不可及的地外“秘境”。
此刻,跨越星辰,以梦为马,神秘的“月之秘境”人类已触手可及。
“7500牛发动机开机,动力下降开始!”10时15分,总调度刘冰的声音响彻大厅。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根据嫦娥四号实时状态生成的三维动画。画面中,发动机朝着嫦娥四号飞行前方喷出火焰,高速飞行的探测器踩下“刹车”,缓缓掠过月面高耸的山脉、幽深的盆地。
看似慢,实则快。此时,嫦娥四号飞行速度接近5倍音速,相对月面高度达15公里。接下来的600多秒里,她要将速度减到零,并下降到深达数千米的盆地里。
对于执行过嫦娥三号任务的刘冰来说,这一幕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
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是月球上最开阔平坦的区域,嫦娥四号要抵达的目的地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也被公认为月球上最老、最深的撞击盆地,着陆区大小仅有嫦娥三号任务的二十分之一。
再赴广寒宫,征途路漫漫。5年前,嫦娥三号着陆月球,将中国航天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今天,嫦娥四号落向月背,将把人类探测器的足迹印在这片世界探月的“处女地”。
此刻,跨越星辰,逐梦深空,中国航天的前进步伐稳健而有力。
时间飞快流逝,大屏幕上标记探测器相对月面高度的数字不停闪烁。10000米、5000米、800米、-3000米……掠过环形山,飞入盆地深处,嫦娥四号高度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慢,逐渐进入标记为主着陆区的红色方框内。
10时25分,嫦娥四号转入悬停模式。悬停在相对着陆区月表100米的高度上,“嫦娥四姑娘”通过降落相机对月面进行一番观测,自主避障,很快选定了一块最安全的区域搭建“广寒宫”。
最关键的时刻即将到来,所有人屏住呼吸,每一秒都无比漫长。
众人注目下,画面中的嫦娥四号突然开始加速下降,眨眼之间便稳稳落在了银灰色的月壤之上,溅起一片月尘。
时间定格在10时26分。降落相机传回第一张照片,从此,人类开始了对“月之秘境”零距离的凝视。
画面无声,掌声雷动。38万公里之外的惊天一落,震动地球上的一颗颗心灵——
走出飞控席位,74岁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激动不已:“落在了靶心,比想象的还要好!”“开启了人类探月的新征程!”
坚守测控岗位,“90后”的工程师邱冬阳眼角泪花闪烁,他揉了揉眼,没有庆祝,便和很多人一样又埋首工作。
嫦娥四号的月面之旅已经开始。大屏幕上,“动力下降时间”瞬间切换为“月面工作时间”。在通向未来的时间线上,两器分离、月背巡视等后续任务还将继续,嫦娥五号、载人登月等全新挑战仍将继续。
此刻,跨越星辰,追求卓越,中国航天人依然星夜兼程,步履不停。
(解放军报北京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