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的历史担当
▲资料图
改革,归根到底是自我革命,是壮士断腕,是换羽新生。
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启动之初,习主席告诫全军,军队要跟上中央步伐,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坚决推进军队各项改革。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历史担当。
取舍有大义,去留见丹心。改革开放40年,人民军队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离不开忠诚使命的历史担当,都伴随着义无反顾的牺牲奉献。
酝酿百万大裁军时,邓小平说: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他还叮嘱军队高级将领:怎么减法,请大家出主意,我只讲总部带头。
百万大裁军的“主刀人”、时任副总参谋长何正文,首先动员自己的4个子女全都脱下了军装。高级干部的示范效应,成为推动裁军的强大动力。
改革强军,强健的不仅是军队的“筋骨”,还有军人的“肩膀”。面对撤并降改的“改革阵痛”,面对进退走留的“思想震荡”,能不能直面挑战、担起责任,是检验革命军人忠诚度、担当力的试金石。
这轮改革中,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的时候,原第31集团军某团副团长吴鹏程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泪水,既有对军营和战友的不舍,还有对父亲吴海金的歉疚。
20多年前,为了支持部队改革发展,时任某师师长的吴海金脱下了军装,把军旅梦想寄托在独生子吴鹏程身上。儿子也很争气,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全军优秀参谋”。
“本来希望儿子在部队干一辈子,弥补我的遗憾,没想到他也遇上了改革。改革当前,走留都是贡献,真正的军人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吴海金为儿子的选择感到欣慰。
两代军人,用自己默默的“转身”,换来了人民军队的“转型”。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每一次军队改革,都有无数军人像吴家父子一样,有位置努力干好、换位置尽快适应、没位置坚决服从。留下是支持改革,离开同样是支持改革!
面对改革调整,心中纵然有百般不舍、万般留恋,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千军万马没有任何杂音。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在引滦入津工地上奋战的铁道兵第8师官兵,突然接到“集体转业”的命令。官兵全力以赴“为铁道兵写好光辉历史的最后一页”,提前3个月完成穿山引水任务,创造了轰动全国的“引滦精神”。
1998年,济南军区某师已确定撤编,接到赴湖北长江抗洪命令后,官兵心无旁骛投入抢险,凯旋后毫无怨言加入到“裁减员额50万”的行列。
这一轮改革中,作为全军第一个因改革而移防的军级单位,原第27集团军奉命进驻几百公里外的太原。刚安顿下来不久,又一道命令传来,该集团军面临新的调整改革。无论转隶移交、撤并降改,还是分流转岗、转业复员,官兵哪里需要哪里去,打起背包再出发。
“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从关中平原到西北大漠,从天府之国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岭南山区……新一轮改革中,随着分流、调整、调动、转隶,多少英雄部队离开繁华都市移防偏远乡镇,多少热血军人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远方。
南部战区陆军机关干部几乎全部来自异地,几乎所有人与家属、老人两地甚至三地、四地分居。在过渡营区,某团干部家属小孩未能搬走,“院里娃娃的爸爸在远方,远方娃娃的爸爸在院内”成为特殊风景。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选择。一粒沙,一滴水,于历史洪流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人,一个家,于改革大潮不过是浪花一朵。但正是每一名军人都交出了优异的改革答卷,军队才能经受住时代大考;正是每一名军人的拼搏与付出,才铸就了军队的辉煌、塑造着军队的未来。
征途漫漫,风雨兼程。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主席在波飞浪卷的中国南海边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强军、奋楫中流的人民军队,也一定会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