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源自平凡,楷模就在身边。新时代广大官兵自觉以王继才同志为榜样,把爱国之情融入平凡岗位,把报国之行融入日常生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忠诚使命。从今天起,解放军报推出“向奉献者致敬”专栏,展现官兵身边的典型事迹,讲述先进模范的感人故事,讴歌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官兵的时代风采。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羌塘草原的“燕子姐姐”
——记西藏那曲军分区唯一的女军人彭燕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晏 良
彭燕为藏族阿妈央青曲宗测量血压(资料照片)。魏治国摄
开栏的话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爱国奉献的时代、催人奋进的时代,一个属于奉献者和奋斗者的时代。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需要榜样的引领。“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继才同志32年坚守海防前哨的先进事迹,带给人们持久的感动。习主席高度评价王继才爱国奉献的一生,号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伟大源自平凡,楷模就在身边。新时代广大官兵自觉以王继才同志为榜样,把爱国之情融入平凡岗位,把报国之行融入日常生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忠诚使命。从今天起,解放军报推出“向奉献者致敬”专栏,展现官兵身边的典型事迹,讲述先进模范的感人故事,讴歌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官兵的时代风采。
出差归来,彭燕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向西藏那曲军分区营区走去。
深秋时节,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已是银装素裹,一片苍茫。这里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8%,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年冰冻期超过250天。但在彭燕眼里,这里的景致是熟悉而亲切的。
走进营门,彭燕有种“燕回巢”的归属感。1999年,20岁的彭燕从原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走上藏北高原。19年过去了,军分区也只剩下彭燕一位女军人。
19年,高原无情的风沙,高强度的紫外线,让彭燕的脸变成古铜色。身高1米63的她,体重只有40多公斤。但她清澈的目光,却透着坚强。
“我父亲是西藏边防的老军医。3岁时我随母亲进藏,听着‘老西藏精神’的故事长大,目睹了边防军人和藏族同胞受高原疾病折磨的情景。”军校毕业前夕,刚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燕,坚决要求到“生命禁区中的禁区”那曲工作。
她说,艰苦的地方,才是党员该去的地方。
2002年,在那曲军分区工作了10多年的女军人段绍慧和郑金玉先后离世——她们的年龄都不到40岁。有人说,燕子飞不上高原,女人不属于生命禁区。当时依然坚守在那曲的彭燕将何去将从?
痛惜两位女战友的彭燕曾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么一句:“宽广坦荡的那曲草原啊,我为你而来,可你为何容不下女人?”面对考验,彭燕这只“燕子”却从没想过南飞——她多次放弃调出那曲工作的机会。如今,她担任了某保障营卫生所制氧站站长兼制氧技师。
记者来到保障营卫生所,看到彭燕从行李中取出一沓资料,仔细归类整理,放置于书架上:“这趟我带回了第一手的高原病调研资料。”
这样的资料,彭燕积累了不少。这些年,她风里来雪里去,跋涉雪域高原,为边防军人和藏族同胞义务巡诊。
那年冬天,哨所战士蒋枫高烧不退。彭燕顶风冒雪来到哨所,为他输液。天气很冷,室内气温很低,液体越流越慢,彭燕心里着急……她先脱下棉大衣裹住液体瓶,又脱下一件毛衣盖住蒋枫正在打点滴的手背。蒋枫把头埋进被窝,呜呜地哭了:“请允许我叫你一声‘姐姐’!”
在那曲军分区,战士们喜欢喊彭燕“燕子姐姐”。那曲的藏族同胞,都叫她“阿加”(藏语:大姐)。
2008年的一个冬夜,玛九达村的藏族小伙嘎玛伦珠,找到彭燕:“‘阿加’,求求你救救我阿妈!”
“我马上过去!”彭燕在军分区两名同志的陪同下。经过一夜风雪兼程,终于赶到了嘎玛伦珠家。
彭燕顾不上休息,立即对病榻上呼吸困难的老阿妈实施急救。看到阿妈逐步恢复了神志,嘎玛伦珠当场就要下跪。彭燕一把扶住:“快别这样!你的阿妈,也是我的阿妈啊。”嘎玛伦珠握着彭燕的手,泣不成声。
付出爱的人,也会收获爱。一次,彭燕到一户偏远牧民家巡诊,在没有炉火的房间里,她冻得直跺脚。身旁的老阿妈看到了,直接把她的双手放进自己的藏袍中。看病送药、给妇女接生、给牦牛诊病……在藏族同胞心中,这位穿着军装的“门巴”(藏语:医生),是无所不能的。得到过彭燕帮助的藏族同胞真诚地说:“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像太阳,她就是太阳的光芒。”
荒凉的羌塘草原,生命异常脆弱,几十年间那曲军分区有许多战友病倒牺牲。为了守护藏北高原官兵的健康,彭燕开始了攻克高原疾病的征程。
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仁美,对高原肺水肿等高原疾病有独到的护理经验。彭燕到医院拜师学艺,串科室、走病房……几个月下来,彭燕学会了一代代高原医护人员口口相传的护理经验。
2008年,藏族战士央德突发下肢肌肉萎缩症,无法正常站立。彭燕听说四川有个老中医专治这个病,就自掏腰包从老中医那里购买了半年的药,并自学针灸技术,每天为央德按摩、针灸。5个月后,央德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到了退伍时,央德已经可以正常走路了。临别之际,他紧紧握住彭燕的手:“燕子姐姐,即使我在天涯海角,我也永远不会忘了你。”
在荒凉的“生命禁区”,彭燕坚守那曲19载。她先后创新10多项实用护理技术、总结出数十条高原疾病护理经验。
2011年,北京。彭燕应邀出席“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颁奖典礼”。舞台上播放着的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深知生命的宝贵,却以青春的透支,坚守生命禁区,践行着军人的使命担当。她是高原军人心中的‘知心大姐’,藏族孤儿的‘爱心妈妈’,用柔弱的身躯,挺立起金珠玛米的光辉形象。”
播撒爱的人,也有割舍不下的情感。
2004年,彭燕在成都生下女儿晗涵。3个月后,她就回到了那曲,与女儿天各一方。再后来,当彭燕和同为军人的丈夫张涛第二次回成都看孩子时,晗涵已经会跑了。
那天在家中,彭燕的母亲告诉晗涵:“这是你的爸爸和妈妈。”孩子没什么反应,老人又说了一句“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终于听懂了,直接跑到电话前,抓起电话喊着“妈妈,妈妈……”
彭燕的眼睛湿润了。原来,平时彭燕只能通过电话和女儿交流。女儿以为,妈妈就在电话里……
作为母亲,彭燕无法割舍对女儿的牵挂。她同样无法割舍的,还有高原的孩子们。
那曲地区社会福利院的35名藏族孤儿,都叫彭燕“妈妈”。每到节假日,彭燕都要来到福利院,和失去父母的孤儿一起做游戏。她说:“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我的内心就会涌动作为母亲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