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学养深厚,但 “习式”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却是直白朴素,善用“民谚”这样的百姓语言传递治国理念。在扶贫方面,这样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央视网品牌栏目《人民领袖习近平》特别推出《习近平民谚话扶贫》,与网友一起感受习近平的语言魅力与爱民情怀。
民谚,源于土地、来自民间,是中国老百姓惯用的语言表达,凝结着着最真实、朴素的集体智慧。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跋山涉水访“真贫”,习近平这样描述宁德下党乡的盘马山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朝夕相处动“真情”,习近平最牵挂的始终是困难群众。
“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在扶贫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思考,习近平的减贫宏愿落实在“动真格”的实践中。
四十余年矢志扶贫,习近平用这些生动、鲜活的民谚俗语,讲述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这些话也真真切切地走进了困难群众心中,建立起人民领袖与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跋山涉水访“真贫”
福建省有个寿宁县,地处偏僻,明代文人冯梦龙从苏州赴此上任,舟车劳顿半年才到。
寿宁县有个下党乡,被称为该县的“西伯利亚”。1989年7月,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与一行人从荆棘丛生的山路走下来,他们戴着草帽、拿着竹竿,汗流浃背,徒步走了两个小时。
习近平同志当年深入寿宁县下党乡调研。来源:《福建日报》
“当地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形容行路之难。”忆起那次异常辛苦的下乡,习近平对当地的民谚记忆犹新,“老百姓吵架的豪言壮语就是,我还怕你啊,我连圩上都去过,意思是他赶过集、见过世面。”
在闽东地区,不少渔民散居在 “连家船”中。“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调研时,习近平记住了这句歌谣,更记住了当地渔民的悲苦与困顿。
这不是第一次。
“多年来,我一直在和贫困打交道。”在梁家河当知青时,习近平就体会到了贫困的切肤之痛:“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这句民谚生动地描述了当地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的贫困生活。
这样的苦日子,让习近平逐渐形成了摆脱贫困的朴素愿望,同时也让他深深懂得了实地调研访“真贫”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赴河北阜平骆驼湾村考察,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走进太行山深处,习近平说:“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
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叮嘱基层干部“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习近平重视实践,他深知只有了解中国农民,才能帮助中国农民;只有了解贫困,才能战胜贫困。
当选总书记至今,习近平数十次赴各地考察,冬天一袭军绿色棉大衣、雨天一柄朴素的黑雨伞,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区,看遍了困难群众的阴晴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