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的潮头,翻动着大海的一张张日历。
时间有时过得很快。32年,在王继才、王仕花眼中,也许就是海上倏忽而过的一条渔船,还没来得及多看几眼就已消失在海平线。
时间有时过得很慢。在开山岛上的那个深夜,在酷热潮湿的环境下,在蚊虫的阵阵袭扰下,记者平生第一次觉得表针慢过蜗牛爬行,每分每秒都无比漫长。
哪怕就是这短短的一昼夜,远离繁华的城市,失去现代生活的便利,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很多不便、孤独和艰辛。
登上开山岛,我们循着王继才留下的印记,体味这0.013平方公里小岛上的酸甜苦辣。我们走近王仕花,陪她回忆与王继才在岛上度过的32年岁月。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抵进他们的世界。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通往灯塔的这段台阶,是王继才和王仕花走得最熟的路。一走,就是32年。图为王继才牺牲后,王仕花继续巡岛。本报记者 张 雷摄
开山岛上一昼夜
■解放军报记者 宫玉聪 安璐璐 特约记者 徐殿闯
9月1日14:30
开山岛码头
一场台风刚过,下一场台风即将来临。
码头边,毛毛和小白早早地蹲在那里,等待着王仕花的归来。这两只狗,自出生就被王继才带到了岛上。
远远的,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进入记者视野,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看到迎风招展的国旗,正在驾驶渔船的船老大包正富告诉记者,以前每次打鱼路过开山岛,只要看到国旗升起,渔民们都会说,老王又在跟我们打招呼了。
渔船停靠码头的过程并不顺利。在岸上看着风不大,可是海上的风浪颠簸得渔船就是靠不上去。在绕行调整了几次后,船舷重重地蹭在码头上,被撞出一个凹坑。
总算上岸了。开山岛距离大陆只有12海里,为什么登岛却如此艰难?
船老大包正富告诉我们,这一个月来,他接送了不少记者到开山岛采访,由于受气象、风向和潮汐影响,其中有的等了好几天都没上去。
就在我们出发的当天,4名上岛采访的当地记者刚搭乘路过的渔船回到岸上。此前,他们已经在岛上被困了两天两夜。
3名民兵早已整齐列队,等待渔船靠岸。不知何时,王仕花已站在了船舷边。看到眼前的这座小岛,她原本黯淡的眼神一下子有了光彩:这是她和王继才守护了32年的岛,是他们生活了32年的家。
登上码头,凭栏远眺。曾经,王继才和王仕花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是这个码头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许许多多的人曾上过岛,王继才夫妇也无数次地早早等在这个码头上,把最真诚的笑容留给来往的过客。
当客人们离开后,小岛恢复了安静,留给这个码头的就只剩下深深的孤独。
如今,这道风景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