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准教导员”的飞行初体验
■空军航空大学拟任飞行大队教导员培训班学员 马彦军
“先做一组半滚倒转接斤斗,再接急上升转弯。”教官话音刚落,便是一阵天旋地转。感觉一块巨石压到我的背上,将我不断地压向舱底,呼吸也变得十分困难,窒息感一波接着一波向我涌来。
不知道是哪个动作,教官向左压杆压得很深,驾驶杆直接打到了我的腿上,我本能地想挪动一下左腿,但发现自己根本动弹不得。
我试着抬起头向上看,天蓝色和土黄色在眼前交替出现。我努力想弄清楚自己在经历着什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头朝上还是头朝下……说实话,弄明白这些问题非常困难。
当时,我唯一清楚的是,我在体验飞行。现在,当我心平气和地回忆起那时的场景,还要尽量抹掉胃液从嘴里流出时的感觉。但有些感觉,一旦你体验了就忘不掉。
那一天,我们57名学员分成6批升空,每批有9-10人。我是第3批跨进座舱体验飞行的。
顶着正午的太阳,我钻进初教-6后舱。飞机座舱不算宽敞,各种很有年代感的仪表、电门、手柄,在不足一臂的距离内把人从三面包裹起来。我把双手搭在仪表板上檐,叉开双腿,生怕碰到其中任何一个仪表而影响这次飞行。
坐在前舱的教官操纵飞机,从滑跑到离地,也就七八秒的工夫,再经过几次爬升、平飞、转弯,大约12分钟后,到达了指定空域。
“现在我把飞机交给你,你来自己操作。”头盔耳机的隔音很好,轰隆隆的马达声并没有妨碍到教官的指令,“首先做一个向左30°盘旋。”
我长舒一口气,紧紧盯住地平仪,按照之前在模拟机上练习的那样,左手扶在油门上保持不动,右手轻轻握住驾驶杆柔和地压向左边、略微蹬点左舵、修正好高度……飞机开始倾斜,身体也随之坠向左边,肩膀和后背上仿佛多了一些重量。
当地平仪坡度即将指向30时,我柔和地把杆回到中立,并不停地进行微小的前推后拉来保持高度。此时,我的眼睛在地平仪和航向表之间游走。虽然想起那句话:“Look Out(向外看),因为敌人在座舱外”,但我真的做不到。
很快,飞机在空中画出近乎完整的圆,我立即改平飞机,30°盘旋算是完成了。按照同样的方法,我又进行了45°和60°盘旋,动作上不免有些笨拙,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
真正的挑战来了!接下来10个特技由教官来操纵,其中有些是战术动作,过载瞬时会到5个G。“如果你身体状况良好,我们就连着做,一旦想吐没办法张嘴,你就轻晃驾驶杆,我会马上停止动作。”教官嘱咐道,“先做一组半滚倒转接斤斗,再接急上升转弯。”
话音刚完,离心力就将我正常的思考能力抛出去了。2分钟左右,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大石头没有了,呼吸也能进行了,胃却开始翻江倒海,嘴里已渗出了酸水。趁着还能说话,我赶紧向前舱通报:“有反应了!”
等到状态好了一些,教官又间歇地做了后续几个动作,其中包括快速摆脱敌机咬尾的空战战术动作,以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失速尾旋。虽然很不舒服,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想,初教机5个G就把我折腾得不成样子,而先进战机进行大过载机动是家常便饭,飞行员又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呢?如果再置于瞬息万变的实战环境下呢?
做完最后一个动作,用力抓着仪表板边缘的手终于可以放松下来,那种酸疼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冒出来似的,大把大把的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挂满脸颊、湿透衣服……
我想,如果没有这次体验飞行,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飞行员在天上到底要面对什么。
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导员,只贴上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融进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飞机在滑回停机坪后关掉了轰鸣的发动机,耳边突然清净下来反而有些不适应。在走出座舱的那一刻,腰酸得厉害。上前迎接我的学员们热烈鼓掌:“好样的!”我说:“掌声应该送给飞行员!”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