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征兵季。
这些天,漫步大学校园,一幅幅“参军报国,无上光荣”的征兵宣传横幅,激发着广大学子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
曾几何时,军营是广大青年最为向往的地方。然而,由于长期和平环境、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变等原因,参军不再像从前那样火爆。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征兵难”“参军冷”的现象。
为了吸引更多高素质青年参军入伍,各地不断出台优惠政策,相对发达地区的各类奖励补助金额屡创新高。这一方面体现了各地对兵役征集的高度重视,确实起到了吸引青年入伍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的忧思: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古老民族,参军报国需要谈钱议价了?沐浴在杏花春雨中的年轻一代,如果过多因为钱的原因而选择入伍,他们能否真正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应当看到,伴随着国家经济腾飞,不断提高军人福利待遇和征兵优惠水平,让为国牺牲奉献者吃苦而不吃亏,是利国利民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办法。但在提高优待政策的同时,也要防止掉入“只讲价钱,不讲责任;只谈实惠,不谈理想;只想拿钱,不想打仗”的怪圈。
当前,个别地方存在这样的现象:征兵宣传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当兵打仗、为国奉献的大道理大情怀,只顾掰着手指头给应征青年算“经济账”“实惠账”,给多少优抚金、有什么优惠政策等。一些人甚至向青年盲目许诺入伍分配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不用吃苦的技术岗位、远离一线的后勤单位等。
笔者曾目睹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一位家长领着儿子来到征兵宣传点前咨询,开口就问:“听说当兵有很多优惠,我想让儿子来,但是万一打仗怎么办?”旁边有人竟脱口而出:“放心吧!这年头,打什么仗?”
“这年头,打什么仗?”一句看似疏解家长担忧的解释,深埋着多少隐忧!
世界并不太平。放眼中国周边,一座座外军军事基地,像一道道锁链和金箍。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危险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中华民族头上。
这些年,习主席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不断强化全军备战打仗的思想。然而,长期的和平环境却让许多人“醉太平”。“只谈实惠、不谈打仗”的征兵宣传,无疑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和平积弊”。
试想,如果从迈入军营的起始一步开始,就不理直气壮地讲当兵打仗,甚至说什么“仗打不起来”,把参军报国变成平平安安数钱回家,那怎么能行?靠经济和优惠政策“刺激”出来的报国热情,又能燃烧多久?
当兵为什么?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绝不能被经济利益冲淡跑偏。第一颗扣子扣歪了,剩下的扣子往往会跟着歪掉。提高征兵优待水平,与大力宣传当兵打仗、保家卫国的思想,二者决不矛盾,不能对立,不能偏废。
事实上,中国绝不缺少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的优秀青年。抗美援朝时期,贵州省苗族青年田成云在参军报名时说:“国民党 4次抓我去当兵,我逃跑了4次。现在是为保家卫国参军,我一定要去。”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枪林弹雨的战场,百废待兴的中国掀起了参军热潮,前后报名参军人数达207万,与美国国内反战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鲜明对比。
几年前,一部《士兵突击》万人空巷,里面反映出的真实、热血、艰辛、危险的军旅生活,非但没有把广大青年吓跑,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许多热血青年奔着剧中真刀真枪的“老A”而去,报名参军时第一愿望就是当特种兵。
2016年,维和战士申亮亮、杨树鹏、李磊,扫雷英雄程俊辉等子弟兵接连牺牲,有媒体曾发问:当牺牲接踵而至,年轻的你仍愿携笔从戎吗?结果却是,这一年全国大学生网上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截至当年8月初,有22万适龄青年报名应征,其中大学生4万多名,相比2015年同期增长20%以上。
这两年,《战狼》和《红海行动》等电影火爆荧幕,激烈的战争场面同样没有让当代青年对军营望而却步,反而被媒体认为是最好的征兵宣传。
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怕打仗就不要来当兵。习主席反复强调,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今年以来,全军下大力气清除“和平积弊”,全军将士枕戈待旦,演兵场上龙腾虎跃,应当向广大青年展现这种火热的练兵备战、热血的家国天下,告诉他们真实的军旅生活。
相信真正的热血青年,会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火热的军营,欢迎有志青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