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黑土地的红色基因这样传承
——黑龙江省军区开展主题教育纪实
张宝印、杨银满、崔永昌
仲夏时节,在遍布黑龙江大地的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一批批佩戴“国防动员单位”臂章的官兵排着长长的队伍,带着思考而来,满怀激情而去。
“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黑龙江省军区充分运用黑土地独有的红色资源铸忠诚之魂、务打赢之功、干强军事业,书写国防动员人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
把红色基因摆进精神血脉的“家谱”
“三江水流淌着红色基因,大雪原耸立着英雄雕像,抗联人血荐轩辕捍中华,垦荒人备耕生产建粮仓,石油人誓死拿下大油田,戍边人一岛独胜军威壮……”连日来,黑龙江省军区拍摄的一部征兵宣传片,在全省各地电视台、主流网站、视讯平台等媒体热播。这部片子,是省军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传承红色基因,首先要解开自身的基因密码。黑龙江是东北抗联主战场,涌现了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一批英雄人物。在新中国建设中,革命先辈和一代代创业者创造了“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
红色基因在于挖掘,精神“家谱”需要续写。省军区聘请军地党史军史专家组成工作组,寻找战斗遗址,踏访抗战老兵,收集官兵意见,拍摄“东北抗联精神”等12部专题教育片,不仅下发部队学习,还在黑龙江卫视播放,一时间好评如潮,兄弟部队和共建单位纷纷前来“取经”。
一次成功的探索,引发一系列“续谱”工作的展开。他们组织编写《黑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教材并编撰成书,利用多种形式搞好主题教育,让官兵在学习中接受熏陶。同时,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开展红色史馆扩建、革命遗址修复、寻访抗战老兵工程。
让红色基因融入带兵育人的“家风”
教育只有进入灵魂深处,才能真正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负责人说,好“家风”绝不是搞几次参观、上几堂大课就能形成的,要靠持久不断的教育引导、典型引领和精神锤炼。
他们先后开展了“千里边关党旗红”“强军路上龙江兵”“远学先烈伟绩、近学身边典型”等活动,举办践行强军目标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每周党日活动讲一个红色故事、树一名优秀党员……官兵精神高地上始终激荡着强军之歌。
“对照先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回望初心,我们是否违背了曾经的誓言?”清明节前夕,省军区领导带领官兵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时,给所有人留了这样两道思考题。
“他的一生历经坎坷,饱受磨难。曾三次被捕,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但始终没有泯灭如火的抗日热情……”驻足赵尚志烈士塑像前,倾听着纪念馆讲解员的介绍,官兵们备受震撼。
“曾几何时,我们追求物质享受多了,崇尚精神追随少了;注重现实利益多了,笃求理想信念少了;贪图安逸享乐多了,坚持拼搏奋斗少了……”大家在对照先烈中透视灵魂、擦亮心灵,在思责中坚定了强军兴军的使命。
“红色基因一旦植入血液,红色‘家风’自然融入血脉。”省军区负责人说,红色基因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转化成为官兵为强军兴军做贡献的伟大实践。
靠红色基因积攒敢打必胜的“家底”
“打通强军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首先要清除思想上的‘拦路虎’,心通则路通。”省军区党委一班人感到,过去不少人认为“后备后用、后备无用”“打仗也用不上军分区人武部”,这些错误思想不根除,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就是一句空话。
主业主抓,到底应该怎样抓?破除和平积弊,我们应该怎么做?对此,北安市人武部副部长谢广学感触颇深。
不久前,省军区组织国防动员参谋业务比武,从外单位交流到省军区系统、曾在国际侦察兵比武中摘金夺银的谢广学,居然在比武中成绩垫底。
“以前在作战部队我一直是训练尖子,以为到了国防动员系统,靠吃老本也能碾压一片,对新大纲的学习根本没放在心上,结果吃了败仗,这都是和平积弊带来的恶果……”
比武场上爆出的这个“冷门”,成为省军区主题教育课堂上官兵讨论的话题。这位副部长的比武反思材料,也在省军区官兵中引发热议。
“对照革命先烈,想一想当兵为了啥?想一想理想缺了啥?想一想精神欠了啥?想一想打赢差了啥?”省军区开展“一个对照、四个想一想”活动,向和平积弊宣战。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精神“家底”才会更厚实,打赢底气就会更充足。在省军区采访期间,正赶上省军区首长机关封闭集训。省军区负责人说,这次集训,省军区领导带头,机关干部分批参加,一个不落,逐个过关。
记者来到省军区综合训练队集训地已是深夜,战术作业室内依然灯火通明。有的在钻研国防动员理论,有的在拟制动员文书,还有的在标绘动员要图。省军区负责人说,去年,上级赋予他们新大纲试训论证任务,全区训练骨干集中攻关,高标准形成5类29项成果,受到军委国防动员部的充分肯定。
(新华社哈尔滨6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