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退伍老兵讲述他们“当兵那些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6-02 03:19

5月26日晚7点,清华大学第五教学楼一间容纳近200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门口还站着好几位同学。

2018年清华大学征兵工作宣讲会即将开始。从2005年的仅仅两名到2017年的22名,13年间清华大学共有156名学生应征入伍。

“再不去当兵就来不及了,大学可能是你们参军入伍的最后机会!”校党委武装部熊老师的动员很是恳切。其实,到场的同学大都有参军意向,之前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对北京市和学校关于大学生入伍的相关政策也都有所了解。显然,这不是本场宣讲会的主要内容,很多同学来到这里,是想为内心萌动的那个想法寻找答案:一个清华生,为什么要去当兵?

这个问题,抛给了现场的十几名清华退伍老兵。说他们“老”,其实他们大多去年才刚刚退役,不少人返校后接着读大二、大三的课程;说他们“年轻”,却因为那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们一生中再也抛不掉“老兵”的称呼。

两年前,他们入伍的原因大相径庭,有的人出于一腔报国情怀,有的人希望磨砺自我,有的人受父辈影响,有的人被影视作品吸引……两年间,他们的从军经历不尽相同,李涛曾在朱日和接受沙场检阅,李欣阳驻守在西藏边防一线,赵金龙参加过国际侦察兵比武集训,伍廉荣在大山深处守护“倚天长剑”……两年后,他们却有了相同的收获:除了考上清华,当兵是另一件让他们人生骄傲的事。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并不比成为优秀的学子简单,而强健的体魄与军人的优秀品质,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而那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他们的娓娓讲述中……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走出校园,历练青春的另一种方式

——大学生征兵季听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讲述他们“当兵那些事”

山沟里,我守护着“国家宝藏”

那一年初冬,运兵车来到山沟里时已是深夜,我心中的那腔热血却比朦胧的夜雾还要冰凉。

这绝不是我的入伍初衷。我梦想的,是一段如影视剧中演绎的那般传奇军旅生涯,从没想过自己这个有志报国的清华生,会成为一名驻扎在山沟里的火箭军阵管兵。下连的那晚,我抬头望了一眼清澈明亮的夜空,心里一声哀叹:“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实现我的价值和梦想?”

直到第一次进入坑道,看到如此真实的“倚天长剑”,我的“哀叹”突然间就变成了“感叹”。不久后,我就有了为它守卫站岗的机会。那是一次夜岗,哨位就在坑道口。我的全身装备有几十斤重,没多久汗水就把衣服浸湿,我也有些摇摇晃晃。在头脑昏沉的一刻,一股凉风突至,脑子清醒的一刹那,我扭头看了眼身边的班长,他虽额头见汗却纹丝不动,眼神炯炯。那一刻我突然被感动,一股豪气瞬间满怀,腰杆不由得挺直了些——大山里的哨兵,也不赖嘛!

不过,即使有这种使命感做支撑,我依旧陷入了心有不甘的迷茫苦恼里,并在工作训练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但直到我申请入党未获通过时,我才发现清华生的身份反而被我演变成入伍后进步的障碍。好在指导员引导我重新认识自己,把身为大学生的眼界、学历作为为连队作贡献的财富。之后,我利用专业知识将阵管兵的风采通过图片、文字展示出来,辅导战友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发光点在哪。山沟无言,岗位平凡,只要能发出自己的光亮,就不会愧对入伍的初心。

(伍廉荣,2014年考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5年入伍,服役于火箭军某部)

打破旧壳,重塑自我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复读一年考上清华所吃的苦,足够让我成长为一个成熟自律的人,但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还是会熬夜玩游戏,翘课睡懒觉,渐渐变成了一个体重200斤的宅男。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折磨着我,大一快结束时,我下决心拨通了学校武装部的电话,坐上了去往武警某部的列车。

来到部队的第一天,我就决心以最高标准完成每一件事。可下决心很容易,现实却很骨感,我不想承认自己的无力,又要坚守清华人的骄傲,唯一的希望只能是把旧壳打碎,重塑自我。我开始改掉暴饮暴食的习惯,体能训练量几乎是战友的两倍。3个月后,我瘦了50斤,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但“脱胎换骨”的不仅是我的身形,还有我的认知。2016年,我参加了“卫士-16”演习,高温下捂得严严实实的防毒衣让我几近虚脱,但我想起了参加天津爆炸事故的那些战友,我能做到像他们一样吗?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任务,也让我真切体会到军人的责任感:当兵固然是改变自我的过程,但随着时间推移,选择这条路的人不会仅着眼于个人成长,而是会对我是谁、为了谁这些看似深奥的问题作出最本能的回答。

回到学校后,偶尔我还会拿着以前的照片思考:如果当初没有作出参军的决定,那个胖子现在是在打游戏还是睡懒觉?在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中,我在不少人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这是青春的迷惘吗?我不知道,但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张洵荣,2014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5年入伍,服役于武警某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