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伍退役,他们用行动诠释“军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典宏、梁英海 等责任编辑:张硕
2018-05-31 00:19

55名村民代表写的请愿书

这位军转干部改变了一个村——

55个红手印是感激更是信任

■杨政权

申报的项目批下来了,连片的茶园卖出好价,漫山的瓜果压弯枝头,塘里的鱼预示丰年……5月的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乡亲们劲头十足地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坐在家门口等救济”的贫困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洪尤告诉笔者,变化始于万书记的到来:“这位老兵书记,确实不一般!”

万书记名叫万胜林,2007年从原成都军区某部转业到黔东南州司法局,2015年3月,被选派到岑峰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面对岑峰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矛盾纠纷多的现状,军人出身的万胜林意志坚定,立下要啃下这个“硬骨头”的誓言。此后3年,岑峰村成了万胜林的“家”,1000多个日子,他与妻女团聚的时间很少。女儿万思思在作文里写下:“老万又‘当兵去了’,变成岑峰村村民了!”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万胜林驻村3年间,统一村两委班子思想,培养了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一同带领村民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脆红李、葡萄、茶叶和稻田养鱼等产业,硬是把昔日贫困落后的岑峰村变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花果山”。2016年,万胜林带领村两委多方考察后,以“十户一体”为引领,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与贵州某著名酒厂和药业公司分别签订葡萄、中药材购销合同。同年,岑峰村摘掉贫困村帽子。2017年岑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村级实体经济积累113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00元。村里还获得国家、省、州、县授予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党建扶贫示范村”“文明村”等荣誉。万胜林也获得“优秀驻村干部”“最美第一书记”等称号。

“万书记在我们村做了很多事,现在各项振兴计划正在井然有序实施中,恳请组织把万书记留下来继续指导我们搞发展!”2016年3月9日,得知万胜林驻村期满即将返回原单位工作的消息后,岑峰村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共55人联名写了一封请愿书,并按上自己的红手印,送到岑巩县委组织部,希望万胜林继续留任。

“千言万语道不尽乡亲们的情,红手印背后是共产党员需要扛起的责任。”年近50岁的万胜林克服自己家庭和原单位工作的种种困难,主动向组织申请留任驻村。

弹指一挥间,万胜林的第二轮驻村时间就要到了,村民依旧舍不得他们的“万书记”,隔三岔五地找万胜林,希望他继续留下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