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可以有多种打开方式
■解放军报记者 马 飞
胜利的旌旗,浸透英雄的鲜血;光辉的战史,凝聚烈士的英魂。今天,光辉的战史正在一座座军史馆里被打开。
战史,只有不断被打开,才能更好地被传颂、续写,发挥其价值。我时常在思考,战史能否有多种打开方式,比如,不在“别处”间接打开,而是在“此处”直接打开?
当历史在别处时,那是久远而不相关的故事,只有当别处变为此处,历史才能成为昨天的故事,变得真实具体,与自己息息相关。常年行走在边防线上,让我真切感受到,其实军人的历史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脚下、眼前,触手可及。
经过战火洗礼的防空洞、掩体、坑道,甚至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沾染过英雄的鲜血,凝聚着烈士的英魂。战史从此处打开,会更有感染力、生命力。
在云南边关,就有一座这样的战壕军史馆。
这座军史馆修建在战壕里。入口上方镌刻着的“前进指挥所”时刻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有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旁边的雷区警示牌已被风蚀,但警示牌上的骷髅头依然让人望而生畏。
位置未变、环境未变、空间未变,走进战壕军史馆,恍若回到昔日的战场,英雄的面貌依旧、青春犹在,英雄的精神不灭、历久弥坚。
这座军史馆在建造时,摒弃了以往固有的色彩搭配、材料选择、技术运用,而是通过一些硬朗的材质,如角钢、铁丝网等,最大限度恢复战壕原貌。虽无声光电、3D动画等效果,但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破旧的军装、一块块锋利的弹片、一面面血染的战旗,还有生锈的地雷和炮弹……既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也真实还原了当年战争的氛围和场面,比任何高科技都震撼人心。
眼前的一切,让我心绪难平。尽管战火已熄灭多年,但这个处处透着硝烟味的战壕军史馆,却让人感到,战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这里,每一个场景都是历史的定格,无需人解说,只需通过眼看、鼻嗅、脚踩、手摸,就能零距离打开那段不能忘却的战史。
在这里,战史的生命,正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战史的价值,正被不断挖掘,化为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