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吮信仰的“烟火味”
■伍正华
我平常很少追剧,也没有多少时间追剧,但有部“风”字头的剧一集不落地追完了。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触动,不是“男一号”在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机智,而是在和平年代隐姓埋名的坚守,不论遭到什么样的打击误解,都当作对信仰的检验和提纯。
蔡威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听风者”,与我所追“风”字头的剧,以及看过的“风”字头的电影,有某种说不出的精神暗合。
信仰二字,越到后来,越被人当作“偏正结构”——“信”字下沉,“仰”字上升。这本来没有什么错,信仰就是一种精神的仰望,需要斩断世俗的尘绊。
但由于“信”的根子坍塌,有些“仰”变成了空仰,离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渐行渐远。
我喜欢信仰的“战场硝烟味”,也喜欢信仰的“人间烟火味”,尤其是随着年龄党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一直带给我深深的忧思和纠葛,常常夜不能寐。
无问西东者,心中最有“北”。蔡威能解开那么多密钥,读懂蔡威的密钥是什么?
捧读蔡威这篇报道,既有追剧之惊奇,更有重回小学课堂之感动。
《金色的鱼钩》里那个饿倒的老炊事班长,《在艰苦的岁月里》那个给红小鬼吹笛的老红军,《七根火柴》那个包了几层的党证和红红的火柴,还有那个让人无比怜爱痛惜的“小萝卜头”的故事……
是啊,哪一篇不是充盈着好闻的“烟火味”?这种信仰的味道,最能深入大众,最能传之久远。
信仰有那么“高大上”吗?
那个时候,一句话,老百姓就跟党走了;一个理,子弟兵命都舍出去了。
为啥呢?一句“打土豪,分田地”胜过多少说教,一句“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胜过多少动员!
习主席讲的那个“半床被子”故事里,老大娘记住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啥叫共产党,啥叫红军,就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剪半床给老百姓的人。”
据说,老大娘的老伴儿一早送红军,结果再也没有回来,估计是路上下了决心跟着闹革命去了。想想看,那时人民对党的信仰有多么大的魔力啊!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信仰之树只有根植于现实的土地,尽情吸吮那些人间的“烟火味”,才能免除病虫害,枝繁叶茂,刺破青天。
我们不要怀疑,更不要谴责,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现实,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功利。恰恰相反,他们越是现实,信仰越是要关照现实。
蔡威的一生充满传奇,但这篇文章并没有渲染传奇,而是在拉家常、唠白话,尤其是后辈的艰苦追寻,几次入党的无悔坚守,读来给人信心和温暖。
说到底,信仰就是一种传承,就是“信仰着你的信仰”,倘若子孙不信,青年不信,信仰就真成了星空。
共产党人的双脚站在稻田里,理想信念的根须方可直达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