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分外明,孝悌人生知感恩。又到清明,不禁想起家乡每年都要组织的一件大事:瞻仰祭拜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我从小学参加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高中。
鲁雨亭曾为国民党少将,为抗日辞官归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变卖田产组建起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屡立战功,战死沙场。
数十年来,鲁雨亭英雄事迹成为当地民风乡俗的自我规范标尺,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导航。邻近各县持续的参军热,与这一英雄精神的辐射与激励,不无关系。
英雄,是一个国家发展史清晰的标记,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璀璨的光点。在清明节缅怀英雄,纪念先烈,就是在这个日子念先辈之德,感前人之恩,品人生之向。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立身做人的本分。
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有数不尽的英雄与先烈,为国家安危,为民族强盛,为人民福祉,为崇高信仰,以拼搏与付出,以热血与生命,践行着自身的职责与使命。
伏契克有一个著名论断:英雄——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决定性关头”,一个是“为人类社会的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个“遍地英雄”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诸如学富五车的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文质彬彬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那些先期的起事者多为书生。但他们一身英气雄风,一腔赤胆忠诚,生能立天,死更从容。这份胆气与淡定从哪里来?从信仰中来,从无我中来。
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1000多位将军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而倒在长征途中的英雄,又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
在朝鲜战场,有一个烈士的名字,我们谁也不忍提及,他叫毛岸英。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为革命献出6位英烈亲人的开国领袖。让美国总统尼克松为其生活之简朴大为震惊的毛泽东,去世之后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遗产。
试问,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哪一种关于“英雄”的注释,能解读共产党人那些无私无畏的行为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