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桥浮渡丨看“变形金刚”如何跨越江河天堑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强天林 王海源责任编辑:王俊
2018-08-03 03:01

 

舟桥浮渡装备就像一块块大型水上“积木”——

“变形金刚”跨越江河天堑

■强天林 王海源

俄罗斯西部奥卡河训练基地,300米宽的河面上沸腾起来,随着舟桥官兵操作多种装备,一个个舟桥单元如变形金刚般拼接在一起,一座“钢铁巨龙”横卧在开阔的水面上,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驶上浮桥快速到达对岸……

好一场工程兵部队的水上巅峰对决!根据“国际军事比赛-2018”计划安排,“开阔水域”项目于8月3日开赛。这是俄罗斯工程兵部队的一项传统军事比赛项目,实战性高、应用性强,旨在全面检验舟桥部队多方式、快节奏、不间断的渡河保障能力。今年,我军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某舟桥分队赴俄罗斯,参加“自行舟桥渡送坦克”“60吨漕渡门桥渡送弹药车”“连级门桥渡送加强坦克排”等项目的角逐,全部使用俄罗斯提供的舟桥装备。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平均3.5千米到12千米就有一个涉水障碍。面对这些障碍,部队以及辎重如何快速通过,始终是世界各国军队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战时深水大跨桥受损后,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和物资运输,运用浮渡技术维持前后方交通通畅,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快捷的应急方法。

战场“魔术”

横渡天堑夺先机

从古至今,战场上不乏舟桥装备的身影。从原始简易的竹木器械,到工业感十足的钢铁合金,再到高科技分子复合材料,舟桥装备紧随时代变身。

根据中国古代兵书《六韬·虎韬》记载:周朝时期,军队就备有“渡大水”用的“飞江”“天潢”和“越沟堑”用的“飞桥”等器材,这些应该是早期最原始的舟桥装备。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曹操将战船首尾以铁索相连,使人马在船上如履平地,这成为早期浮桥作战的影子。宋灭南唐之战中,宋太祖下令在长江架设由竹子、龙舟制成的跨江浮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比较完善的军用舟桥装备。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中配有专门负责架桥的分队。由此可见,舟桥装备在我国的发展起步很早,战场实用性也很广泛。

据史料记载,在欧洲,舟桥装备首次出现在战场是在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远征印度,曾用随军携带的气囊和可分解的木舟架设浮桥。公元4世纪,罗马军队在对波斯的战争中,曾用兽皮蒙在柳条骨架上制成船只,以架设浮桥。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荷兰和法国的军队都随军携带有舟桥器材。

随着工业水平逐步提高,不少国家对舟桥装备不断改善,并在战场上进行检验。到19世纪后半期,舟桥装备中的木质受力构件逐渐被钢材、铝合金等金属构件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型火炮、汽车、坦克等纷纷走上战场。为保证这些铁甲战车顺利通行,舟桥装备的载重量及其他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如日本的百式舟桥器材、美国的1926年式铝质舟桥和苏联的“恩2波”“特波波”重型舟桥等。也正是这一时期,舟桥装备在技术上出现了质的变化。

那么,舟桥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呢?

中东战争期间,埃及军队的工程兵部队沿170公里长的运河,开辟了10多个浮桥渡场和50个门桥渡场,保障埃及5个装甲师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了以色列号称“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

伊拉克战争,为保障美军快速向巴格达推进,美军工程兵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架起巨型浮桥,保障大军顺利开进,为部队快速机动部署赢得先机。

正因为舟桥装备在战场上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帮助部队快速机动、抢占战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竞相对舟桥装备进行更新换代。比较典型的有法国F1摩托化浮桥、美国IRB改进型带式舟桥、德国M3自行舟桥和法国EFA前线渡河器材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舟桥装备不断迭代。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可实现舟桥机电一体化作业,舟桥装备的发展产生了跨时代的飞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