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
192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编遣会议,规定以师为战略单位,分甲、乙、丙3种,甲种师辖3旅9团,乙种师辖3旅6团,丙种师辖2旅4团。各师又辖有数量不等的炮兵和骑兵部队。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央军”一般都是甲种师,其他派系的“杂牌军”则多为乙种师和丙种师。
八路军改编之初,辖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3个师都是丙种师编制,师至团为“二二制”,每师辖2个旅,旅辖2个团,师直属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编1.3~1.5万余人。其中,一一五师1.5万人,一二○师1.4万人,一二九师1.3万人。
八路军的3个师在改编之初,除编2旅4团外,还编了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队伍迅速扩大,师编成内,陆续增编了纵队、支队、独立旅、教导旅等。到抗战中后期,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已发展成战略军团,兵力增加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均已超出了师的编制级别。其中,一二○师发展到8.5万人;一二九师发展到近30万人;一一五师则发展为山东军区和晋察冀军区两大战略区,部队近50万人。
旅
八路军刚改编时有6个旅: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辖2团,五六千人(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余人、三五八旅5000余人、三五九旅5000余人、三八五旅5000余人、三八六旅5700人)。不久,每个旅又增加一个团,改为三团制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关于扩军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准备每旅改辖三个团,更适宜于我军进行山地运动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增编后的三团制旅,兵力已接近万人。1938年1月20日王震《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中提到:“现三个团已编制就绪,七一七团三千二百人,平山团二千五百八十人,崞县团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以后又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1941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指示精神,八路军各战略区对所属部队进行精简,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所谓甲种旅,就是三团制,七八千人;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徐海东、陈赓、张宗逊、陈锡联、王震、杨勇、许世友、韩先楚等赫赫有名的战将都当过八路军的旅长。
解放战争时,原八路军的旅一级编制继续沿用,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编制时旅统改为师。

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

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