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章,闪烁着不朽的使命担当——
“假如有一天高新武器投向中国,我们拿什么保卫人民的安全”

王德文早期在开展实验工作
北京,太平路27号。军事医学科学院内,坐落着亚洲最大、我国唯一的军事医学病理博物馆。
核武器伤、化学武器伤、激光武器伤、微波武器伤、生物武器伤、动能武器伤……步入展厅,残酷的战争气息扑面而来。4000多件展品,是王德文50余年心血的结晶。
“攻与防,如孪生兄弟,共生共存于战场。”王德文说,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标本,都是科学研究的无价之宝。它时刻警示后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近年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狼烟四起,王德文再次挂帅出征。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百余项高新技术武器杀伤效应和新装备生物防护效应评价研究,提出防护措施,研制防护药品,显著提高了我军医学防护救治水平。
“明者见事于未萌,智者图强于未来。王老搞研究,就像高明的棋手,走一步能看好几步!”谈起王德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赞叹不已。
国家和军队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时代发展到哪里研究就跟进到哪里,这是王德文几十年来的科研“路线图”。
时光回溯至1996年9月。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年近花甲的王德文走到了事业的十字路口。此时,奉劝之声不绝于耳:搞军事医学,经费紧缺,成果保密,既无名又无利,何必自讨苦吃?转向民用研究,凭实力、凭经验、凭作风,必定名利双收!
然而,世界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使用的新型武器,引起王德文的高度警醒:“有些武器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更谈不上有效防护了。假如有一天,这些高新武器投向中国,我们拿什么保卫人民的安全?”每每想到这些,王德文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