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章,铭刻着不朽的铁血军魂——
“就是少活20年,也要填补祖国防原事业的空白”

王德文课题组在实验室工作场景
“10、9、8……3、2、1,起爆!”
定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辉煌瞬间,有一张经典照片广为人知——兴奋的人们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向空中,相拥而庆。
让人动容的是,当壮丽的蘑菇云冲天而起,各路穿着专业防护服的科技人员,已无所畏惧向爆心开进……
鲜有人知,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王德文和他的战友。他们的工作,是第一时间回收实验动物,完成病理解剖,拿到生物毁伤效应的宝贵数据。
那一年,王德文只有26岁。
进入爆心,就是与死神共舞。核爆后,几秒钟内会产生100多种放射性核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对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我已经儿女双全,最有资格冲在前面!”当年,老师刘雪桐的一句话,让王德文至今感慨万千,“身为医学家,刘教授当然深知核辐射的巨大危害。然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那个年代搞核试验的人共有的特质……”
缺水,是参试官兵面临的最大难题。当年的参试队员李延平回忆,孔雀河的水又苦又涩,人越喝越渴,还会不停地拉肚子,就连刷牙之后,嘴角都会留下“一圈白”。
淡水,是从上百公里外拉回的,非常珍贵。为确保拿到准确的生物毁伤数据,王德文和战友总会把饮用水留给实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