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王继才同志将全部青春奉献予仅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开山岛,用精神与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与坚定信念,他是时代的精神楷模,是一座不朽的奋斗丰碑。
一、向他学习忠诚于党、信念坚定的崇高意志品格
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200多面被风雨揉旧的国旗、20多台用坏了的收音机、100多棵小树苗……一串串数字,不断地触动着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是什么让他如此的执著?是什么让他如此的无畏?
是对党的忠诚!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一句最朴实的话,道出了王继才内心最纯洁的忠诚。为了一句承诺,在“缺水没电,条件艰苦,没人能长期值守”的开山岛上,他一待就是32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忠诚是一个亘古恒今的话题,从苏武塞外牧羊十九载仍持节不屈的坚守,到刘谦初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大义凛然投身赴死的悲壮,从黄继光义无反顾飞身扑向火舌的慷慨,到钱学森弃待遇之优厚、破阻挠之重重毅然回国的坚定。古往今来,忠诚二字撑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不灭信念,又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凌云壮志……
革命军人的忠诚是对党的,这是军人最宝贵的意志品格。必须在入伍伊始就将“忠诚于党”作为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常想想自己:是否合格?是否过硬?是否不变质?常问问自己:是否坚定不移?是否表里如一?是否信仰不灭?要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不能走“豆腐渣式”的筑梦路,不能做患“软骨病”的追梦人。
二、向他学习艰苦奋斗、初心不改的强烈实干担当
海风呼啸,惊涛阵阵。远离繁华都市的开山岛,条件困苦艰辛,缺吃少穿,风雨漫漫。可就是在这里,王继才迎难而上,以己为烛,在茫茫黄海上点亮了一座不灭的灯塔,为无数前进者指向引航。32年前,他选择踏上海中孤岛,为国守门;32年间,他选择艰苦奋斗,为荒岛穿上绿装,初心不改;32年后,斯人已逝,可他的光芒依旧绚烂夺目,照人前行。
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军队的重要特征,是永不过时的时代强音!人民军队历经炮火硝烟洗礼,历经艰难险阻淬炼,一步步从“小米加步枪”走向多军兵种合成,从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走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成长的路上离不开艰苦奋斗这一“传家宝”,更离不开真干实干巧干这一“摆渡船”。
蓝图再好,脱离奋斗也只是画饼充饥;梦想再美,没有实干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在强军兴军迈步新征程的今天,想要把强军梦照进“真现实”,革命军人奢靡之风要不得,骄傲自满要不得,形式主义要不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带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作风,“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真抓实干担当走下去,才能不乱方向,行稳致远。
三、向他学习淡泊名利、舍家为国的精诚奉献精神
跑运输的大姐劝他下岛去赚钱,不法分子送来大把钱财让他为犯罪活动提供便利,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王继才也不曾做过有悖当初庄重承诺的事。母亲病重在床,临走的那一刻也没能见上儿子一面;兄长去世,等他赶到家时只看到一座新坟;大女儿在婚礼上一步三回头,也终究还是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那天,她哭花了妆。王继才会思念、会遗憾,可绝不会动摇自己守岛的决心。
“你不守,我不守,谁守?”这是王继才的价值取向。
“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这是王继才的家国情怀。
军人既然选择穿上戎装,手握钢枪,就应该像王继才同志那样“目不炫于五色之惑”,一心只谋为国之事。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历史重担落在了我们这一代的肩头,新时代呼唤“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坚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洒脱。
我们需要始终牢记:军人的第一职责是打仗,最大使命是打仗。要把强军重担扛在肩头,将精诚奉献举过头顶,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忘党和人民重托,在平凡岗位上执笔挥毫,描绘军旅青春的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