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饶11月28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有江西“东大门”之称的玉山县,自唐证圣年间(公元695年)设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玉山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来有崇尚文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据了解,玉山县现有博士600余名,遍布国内外,被誉为“博士县”。
崇文重教 薪火相传
城市文化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实践当中。走进玉山,你会发现古老的书院记忆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现代肌理,这里每一个朴实热诚的人,都自然而然地透漏出一股文化气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是从骨子里就有的,并且依然在一代一代相续着。
据了解,唐末时期,玉山县就有孔庙、学宫、私塾。到了宋代,玉山县令杨文逸在金刚峰东麓创建书院“杨亿精舍”。南宋初,玉山县在怀玉山金刚峰之南,又建造了与江西四大书院齐名的草堂书院,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名儒相继讲学于此,朱熹还留下了著名的《玉山讲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县城建有端明书院。明嘉靖年间,又建怀玉书院,明清时期,吕怀、赵佑、徐兆麟等先后在此担任主讲。
“优秀的书院文化,一直在玉山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使得玉山人向来耕读传家,崇文尚教,讲究教化,重视文化。”据玉山县宣传部部长胡琳宇介绍,早在科举考试的时代,玉山就人才辈出,在这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玉山,曾先后涌现出138位进士和一位状元。由此可见,尊师重教的书院文化,早已深深渗透到了这方水土之中。
锐意进取 推陈出新
玉山人的教育理念一向先进,新中国建立后,有着重教沉淀的有识之士,纷纷脱颖而出,让玉山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相续传承。近年来,玉山县也不断用大手笔,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
早在2000年,当地政府就在玉山一中实行“公办民助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能绩工资制、自主招生制、多元投入制”的“六制”改革,在江西省开创了先河。除此之外,玉山县还推行了考试制度改革,在小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等级制”评价改革;推行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复合动态工资制”为内容的管理制度改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玉山人不遗余力的支持使得玉山教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据介绍,玉山县已已连续20年摘取上饶地区的高考冠军,为国内高等院校输送了成千上万名优秀新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玉山县已有院士5名,博士600多名,硕士6000多名,在教育界形成了“玉山现象”。
筑巢引凤 广纳贤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除了不遗余力地培育栋梁之才,玉山县还将“礼敬贤能”的书院文化融入到了人才服务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玉山县紧紧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
据介绍,玉山县在科学研析各行业对人才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人才“领头雁”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采取技术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形式,不断吸引更多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来玉山创业,从而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除了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实践基地,引入院士级智慧之外,玉山县还创新建立了“玉山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开展“博士讲坛”“博士双服务”“博士团回乡挂职”等活动,搭建起了玉山籍博士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作贡献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