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书院是我国学术和教育的重要历史遗产,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书院主要以“四书”“五经”等各类经典为教学内容,“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和政治理想,以“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我国千余年书院发展史中,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逐渐凝炼为传统书院精神。这种传统书院精神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理念和宗旨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而展开。坚持德育首位,将知识教育和德行教育相结合。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师生“以道相交,合志同方”,共同探讨和体验道德生活。二是关心国家和社会,体现家国情怀。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将所学之道德和义理用于分析时务,体现了士人的家国情怀。三是读书并非完全功利性。古代书院的地理位置(山林胜地)、建筑结构、园林布局等与传统的义理之学具有同构作用,为师生提供了静心向学、一心求学、不求功名的环境。尤其是宋代书院提倡高风气节,不为功名利禄折腰,推崇修己至诚之道。四是注重导师的精神引领作用。许多著名书院的主持人如王阳明、朱熹、陆九渊等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和思想家,他们在书院中扮演着学术模范和精神导师的角色。五是紧密的师生关系。书院集教化功能、研究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体,既是师生共同的文化教育场所,又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场所。师生朝夕相处,相互切磋学问,甚至师生从游,增强了师生交往,密切了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书院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发扬,需要结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发挥书院院长和导师的精神引领作用。书院院长和导师是现代大学书院的灵魂。书院的建设和发展与书院院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院长对书院教育理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书院的品牌和特色。要遴选有理想、有思想、有热情、有学养的优秀教师担任书院院长,激励书院导师倾力投入书院工作,使书院院长和导师成为学生思想和道德发展的引路人。
二是要发展更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现代大学书院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不断更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程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之中。建立开放、多样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在文化育人和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更高水平的通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是要让学生自主组建精干社团,策划品牌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是增进学生之间文化互动和交流的有效方式,是现代大学书院文化活动的主体。要加强书院社团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引导学生组建精干的社团,培育一些能长期发展的学生社团或团队。要提高学生团队自主策划和组织书院文化活动的能力,丰富活动形式。要探索书院精品活动的长期发展机制,擦亮书院活动的文化品牌。让学生在书院社团和社团活动中砥砺家国情怀、锻炼领导能力、加强人文关怀。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书院和社团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将个人命运同民族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是要丰富大学书院的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生活空间,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活动空间。高校在精心谋划书院物理空间布局的同时,还要以优质的文化社团、文化活动、文化素质教育塑造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五是要完善书院文化空间与制度化教育空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要进一步明晰书院与专业学院的定位。书院与专业学院之间有交集,专业学院是一个纵向系统,书院是一个平面系统。从整体上看,专业学院侧重于专业教育,书院则侧重于文化素质教育。书院更多的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吸引和陶冶学生。书院的职能更多表现为服务书院学生,营造文化氛围,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从中吸收文化养分。通过对书院与专业学院的合理准确定位,就能使之形成相互补充的协同合作关系。
总之,传承和发扬传统书院精神和教化功能,将现代大学书院建设成为集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是现代大学书院发展的基本方向;实现传统书院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现代大学书院的必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