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永不褪色老兵:患尘肺病仍奋战在岗位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周久虎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7-26 22:31

不忘初心

——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

王一春工作时有“三件宝”:不管走哪,他总是一部摩托车走村串户,一件军大衣遮风挡雨,一个笔记本了解村情民情”。“三件宝”是王一春作为共产党员,时刻不忘初心,把人民的冷暖牵挂心上的真实写照。

2016年,柘田村由原四升村、和凤村、柘田村三村合并而成,共有39个村民小组,3500余人,是衡南县村情最复杂、经济基础最差的村之一。为了尽早改变村子落后的现状,担任村支书的王一春上任伊始,便挨家挨户对村民进行逐一走访,与村民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走访中,王一春发现村里落后老旧的道路交通是影响村子发展的一大难点,2016年,他千方百计筹资87万元,提质拓宽了村里的2条公路。2017年,他又筹资200余万元,在驻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对全村2.8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了硬化。

为改变村容脏、乱、差的面貌,王一春动用400多个工日,新建68个垃圾池,发放857个垃圾桶,把历年来的陈旧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他多次上门做村民的工作,让村民了解卫生环境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耐心劝导下,村民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慢慢自觉执行,村子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王一春的不懈努力下,柘田村率先通过衡南县环评验收的优胜村。

“他是一个好支书!”这是贫困户王元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家里情况特殊,妻子瘫痪,子女在外打工,我自己身体也不好,王支书他平时一有空,就要到我家走走看看,鼓励我搞养殖事业,在我遇到困难时,他像老朋友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从不摆架子,现在我的养殖业才刚起步,他就这样仓促地离开了,我心里很难受,像失去了一个亲人。”

在王一春家中,破旧的房屋,简陋的家具,除了一台电视机,家里看不到一件上档次的物品。谈起同甘共苦30多年的丈夫,妻子吴红艳忍不住泪如雨下。她告诉记者,丈夫是一个典型的一心只为他人考虑的人,家里经济条件差,一家人一年到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以平时有一口好吃的东西,王一春都要省下来让给家人。有一次去县城喝喜酒,收了两瓶凉茶和一点水果,自己没舍得吃一口,全都装好带回家给家人吃。工作几十年,没有一分钱存款,为了供几个小孩读书,还欠了十几万元外债。“我丈夫临终前,还要求我们,在他去世后,将他的遗体捐献出去......”

痛失爱儿的贺靖艳老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断断续续向记者“数落”儿子生前的种种不是:“每天清早出去,要到深夜,甚至凌晨才回家,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却不懂得好好保养自己,一年到头难得有时间陪我,家里灶屋在去年底倒了,都没有时间去管一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帮助村民上了。他就是太想着别人了,他要是自私一点,也不会走得这么快……”

坚守本色

——倾心把军人气节融入血脉

1980年,22岁的王一春应征入伍,分到了广西边防一师。新兵动员大会,团长给大家讲话,说:“一个老爷们,一个军人,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做到不怕苦不怕死……”八十年代的西南边疆异常艰苦,后勤保障差,自然条件更是恶劣。但那个年代的人性单纯,一句雪山下的誓言,年轻的小伙子便深深记在了心里。王一春扛着从军为国效力的誓言,扎根在山尖尖上的哨所,一守就是四年。这四年,没人知道他忍受着怎样的孤寂和辛苦,但这四年是王一春最骄傲的四年,历经战火的洗礼,军人品质已深深熔铸在他的骨子里……

认识王一春的人都说,他就两身衣服,夏天一身迷彩服,冬天一件军大衣。旁人问起:“你咋老穿这两件啊?”他总是腼腆一笑。这是他心里的军装情节,穿啥能比穿着军装更踏实呢?竟是因为融入骨子里的军人本色,王一春和妻子吴红艳走在一起,最先是得到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同样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复员军人岳父的首肯。结婚后不久,他便和妻子南下到海南特区发展,踏实肯干的小两口收入不错,小日子过得滋润而踏实。但在外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家乡的贫穷永远不会得到改变。2008年,夫妻俩忍痛割爱,放弃在海南特区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此时,恰逢岳母患病瘫痪在床,为了确保两个都在部队工作的妻舅安心服役,他不顾苦累,主动承担起照顾岳母的责任。

王一春融入骨子里的军人本色也影响到孩子,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夫妻二人为了供养这3个孩子,费尽心力。孩子是父亲的心头肉,这样的心头肉,王一春能想到的最好归宿,就是部队,他亲身感受到了部队这座大熔炉的价值。因此,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送两个女儿分别就读了大专和本科的护理专业,毕业后便让她们竞聘到部队医院工作,并要求非军人不嫁,大女儿已成为军人家属,小女儿也意愿成为军人之妻,儿子王涛考上大学后便入伍,分配到北部战区陆军驻内蒙的边防部队服役。自己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这份感情由孩子们传承,于他而言,也是莫大的安慰。

要照顾岳母,又要供养孩子,王一春两口子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很艰辛,自己的两个弟弟也不甚如意,大弟弟妻子癌症去世,家里欠了几十万的债务,二弟弟未婚,日子过得也很贫困。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干得出来,退伍不裉色的军人本色竟在不经意间得到显露。2011年,从未当过村干部的他,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干完一届村主任时,考虑到身体原因,他萌生退意。在当今这个时代,能碰上一个真心为民的优秀村干部不容易。得知他有这个想法后,许多村民一波又一波来到他家,苦苦相劝,希望他再干一届。

老百姓的信任就是最高褒奖。2016年1月,在三村合并背景下,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被高票推举为栗江镇柘田村党支部书记。一家人以为,随着老王的“升官”,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一把手,现在全国上下搞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修路、农田改造、装太阳能路灯、水塘加固……国家各项投入也是几十万、几百万的经费,掌握这么多行政资源,日子总要好起来了,可他偏偏是个怪人,对自己约法三章。

本来符合条件的事情,都变得不符合条件了。村里的贫困户,都拿到了补贴,领上了低保。唯有他们家还住着摇摇欲坠的破房子;村里的建设项目,妻子试着和他商量,不如给自己的弟弟做,保证能保质保量完成,弟弟太困难了,当哥哥的理应拉他一把。老王的倔劲儿上来了,“我是老百姓一票一票选上来的,不能让人家戳我的脊梁骨,公开竞标!除了我的亲人,谁都能来竞标,谁有本事活儿就给谁!”

国家修高速公路,要路过柘田村,承包商早就是老油条了,修路这么多年,早知道“规矩”,一路修,沿途的村子一路打点那是少不了的“固定节目”。刚接到项目,老板就听闻他是个怪脾气,所以千万百计托人,想会一会这个村支书。托其战友找到他,只带回三句硬邦邦的话:“不必私下见面;有什么事村委会上和大家商量;如果想捐钱,就给村里小学捐吧。”还叮嘱村里人,要支持国家项目,绝对不允许去工地上添麻烦。承包商老板说,修路这些年,还没见过这么“奇葩”的村支书。

上善若水

——全力把无声大爱洒向人间

衡阳市中心医院廖金文主任告诉记者,王一春住院期间,前来探视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里住了一位级别不低的领导干部。由于病情严重,医生限制探视人数,很多人苦苦哀求,甚至找到医院领导说情,就希望能见他一面……

王一春去世后,衡南县委副书记蒋崇华带县委组织部一行专程前往悼念慰问。5月1日,王一春的追悼会由栗江镇书记周小云主持,镇长刘建武宣读感人事迹,县人武部领导也来了。5月2日,是王一春出殡的日子,王一春所在的柘田村党员、组长自发来了,许多村民也自发来了,其战友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王一春妻子的娘家人闻讯也纷纷赶来为他送行。王一春落葬的凤凰山距其家近五公里,有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好几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手拄拐杖,在孙子孙女的搀扶下,坚持送他最后一程。

王一春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这么多人为他惋惜伤感。做人如水,大爱无声,56年人生旅程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他屹立不倒的人格品质。

在妻子吴红艳眼中,王一春是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其岳母因病,常年卧床,无法自理,两个妻舅都在部队工作,一个在海南一个在北京,看护岳母的重任就落到他和妻子头上,他像亲生儿子一样悉心照料,而且一护理就将近十年。为了让岳母安心养病,她让妻子长年在岳母家陪护,自己却一颗心挂三头,一头连着岳母、一头连着家里、一头连着村委,常常是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一天几十公里往返。

在同事眼中,王一春是可以信赖的好领导好大哥。翻开村务会议记录本,在王一春住院前2天,他还在村里组织大家讨论下阶段的扶贫工作,描绘着柘田村的美丽蓝图。栗江镇柘田村会计兼村医务室医生谭春剑说,“他工作起来真不要命,呼吸困难比较严重,咳嗽比较严重,他为了能更好地汇报工作,就说谭医生你给我把吊针打上,我等下汇报工作肯定会好一点。”

战友朋友眼中,王一春心里时刻想着别人却唯独少了自己。没当村干部之前,一些战友见他日子过得这么艰难,给他出主意,“你上过战场,有困难去找政府解决!”“政府有政府的困难,我们一家是军人世家,加起来先后有20多人在部队服役,我不能给他们摸黑!理解万岁!”王一春当即给予回绝。2014年,同事家里建房子,资金临时供应不上,他不顾妻子的反对,东拼西凑给人家借了5000块钱。

王一春的战友王志杰说:“在衡阳这一批战友中,无论从职位还是经济上,王一春都不是最出众的,但他却在信仰和人格的高地上,树立起一面旗帜,成为我们战友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在王一春的追悼会上,著名战斗英雄、原老山主攻营营长藏雷闻信,代表战友发来了一封唁电:惊悉战友逝世,不甚惊愕悲伤,致电一春亲眷,遥寄沉痛哀思,一春满腔热血,守卫祖国边疆,历经战火洗礼,终成钢铁硬汉,回乡创业无悔,尽显男儿本色,风风雨雨人生,半辈默默耕耘,忠诚执着榜样,精神激励后人,英名载入史册,人民永远铭记!”

“青山含悲花垂泪,绿水载孝草滴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是村民送给他的挽联,是对他的思念和缅怀,更是对他的最高褒奖。一江春水向东流,典范犹照故里人。王一春带着对工作的遗憾、对村民的不舍、对家人的愧疚永远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已融入衡南这片土地,铸刻在老百姓心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