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河北隆华的战斗中,一座侨兴碉堡阻滞了解放军的进攻。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一名战士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了导火索,炸毁了敌人的暗堡。巨响之后,敌人的碉堡灰飞烟灭,战士粉身碎骨,用自己年轻的身躯,为战友开辟出一条胜利的通道。
朱德委员长曾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位英雄名叫董存瑞,这个名字在过去的70年里熠熠生辉,他所象征的精神也照耀着数代人的成长,激励着一代代的军人负重前行。可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个名字似乎在慢慢变得暗淡,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在充斥着花边新闻和蓄意炒作的互联网上,还有多少人会想起在70年前的5月25日,曾经有一位英雄为了民族解放手举炸药包,舍生取义。不讲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不容遗忘,精神代代相传。
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抗战老兵方阵把我们的思绪再次拉回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燃起对英雄的无限缅怀。他们曾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我们的家园、捍卫人民的幸福,他们是胜利的见证、是民族的脊梁。虽然皱纹满面、白发苍苍,敬礼的右手已经微微颤抖,但胸前的勋章却永远熠熠生辉。面对采访,一位抗战老兵说出了肺腑之言:“我们不怕死亡,就怕遗忘。”铭记英烈,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
其实我们的年代从来不缺“董存瑞”:17年前,飞行员王伟说出他生命的最后一句话:“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而后与心爱的战机一同消逝在南海;10年前,15名勇士写下遗书:“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军人的价值。”而后在汶川冒着生命危险的高空一跳,打开了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3年前,一名消防员匆忙中给战友发出这样的微信:“我回不来了,我爸就是你爸,记得给我妈上坟。”随后奔赴天津爆炸现场,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年代不缺英雄,缺的是我们的宣传和关注,缺的是我们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岁月更替,英雄精神不会变老;时代进步,英雄文化不断厚实。和平年代,让英雄基因根植于我们的血脉,让英雄精神的大旗伴随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