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边关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夏步恒  袁瑞鑫 刘贵平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2-27 02:01

“石头山上,我愿长成扎根树!”

翻过山坡,片片天山雪松映入眼帘。群松环抱的地方就是铁列克特边防营区。细看每一棵树,都挂着刻有战士姓名及战斗格言的标牌。指导员张荣超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一片石头山,因为一茬茬官兵种下扎根树,成为他们戍守的家园。

那年,战士张盛军将几棵从家乡带来的树苗栽种到山上。这绿色陪伴他战风斗雪、扎根边关10余年。退伍前,他在树上的标牌上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戍边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慢慢的,种家乡树成了戍边官兵的传统。

后来,官兵选取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大漠胡杨等各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树木栽种,并在每棵树上挂摆介绍其生长习性、赞颂其风骨品格的诗词歌赋等标牌,从新兵下连到复员退伍全程照料,让官兵感悟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的品质。

曾经的石头山坳,变成了“花果山”。戍边林既是一道石林奇景,更是熔铸了官兵的戍边精神。今年7月,8名山西籍老兵辗转千里来队探亲,在自己亲手种下的成长树旁,向官兵讲述了他们当年戍边的感人故事。老兵张晋民感慨地说:“我洒水滋养了它向下深扎的根,它赋予了我坚守边关的魂。”

“戍边精神的培塑不在于文化活动多么浩大,而在于日常点滴的文化传承。”分区政委李应堂指着那片戍边林说。

“扎根树下,我愿开出团结花!”

雨水洗过卡昝河,草原碧绿、毡房洁白。每年这个时候,卡昝军民那达慕大会都会如期举行。

这本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卡昝河,是牧区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蒙古等多民族的盛会,也是连队官兵同草原牧民的盛会。叼羊、套马、摔跤……官兵与牧民都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氛围中。

上世纪60年代,连队进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卡昝地区。官兵看到的是牧民不懂汉语、不识字、民族之间没有往来的隔绝景象。各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是牧民的先天优势,在文化聚集的沃土上,为何不做一条沟通融合的纽带?他们成立少数民族语言图书室,建起牧民小学;他们还开展了以“学说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和广交民族朋友”为主题的“三学一交”活动,把 军民那达慕大会引入边防连队。“拉起马头琴,跳起黑走马。”每逢重大节日,官兵总能围着篝火和少数民族朋友跳一段他们的军民协奏曲。

“从不愿守防到热爱卡昝,改变我的正是那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和一曲曲民族赞歌,这些似乎已融入我的生活,让我离不开这片热土。”战士陈玉福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