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草一木总关情
——博尔塔拉军分区官兵乐守边关的“文化密码”

没有波澜壮阔的战斗史诗、没有工程浩大的红色史馆,新疆博尔塔拉军分区官兵却用身边的资源营造出极富特色的边关文化长廊,培塑国门哨兵无悔戍边的精神内核。
“先辈身旁,我愿化作顶风石!”
“阿拉谷地,自古风口,倚天长剑,丹心护佑,故曰:山口有风,席天卷地,我心无风,岿然不动……”在阿拉山口边防连营区,硕大的顶风石屹立中央,一首官兵所写的《无风赋》印刻在石头上,诗的背后记录着这样一段英雄故事……
1962年,第一任站长吴光胜带领17名官兵,徒步80余公里来到世界上著名的风口——阿拉山口,建起一座边防站。为激励官兵守防,他在院中巨石上写下“无风”二字。2001年,老站长因病在家乡扬州离世,去世前唯一遗愿竟是将骨灰撒在西陲边防线上。这块石头就成为了精神象征。
此后,官兵围着顶风石,用巡逻途中捡回的石头刻上先辈艰苦奋斗、英勇杀敌的故事:“长征史”“红旗颂”“爱民碑”……一块石头一个灵魂、一句碑文一段故事,形成了绵延的碑石文化长廊。漫步长廊,仿佛能看到官兵战风斗雪,挺立边关的一幅幅场景。
初冬,新战士国防教育第一课在这里开展。新兵苏志发入伍不足15天便因这里环境恶劣打起退堂鼓,他在一块故事碑前伫立了许久:19岁的卫生员高继友为给急症牧民问诊,走进狂风的寒夜里,却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他热爱的边防。“我和烈士的年纪相当, 他能为边关献出了生命,我怎么能为了贪图舒适放弃最初的军旅梦想!”这位新兵一脸羞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