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 树有根

——从齐鲁大地支前传统透视国防动员文化的特质与土壤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郭振芳 熊永岭 董强 王东海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08-09 09:18

书法作者 陈光池

强军文化不仅属于军队,也属于国家民族。强军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长期以来,军爱民民拥军的文化传统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军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今天,由此发展而来的国防动员文化,必将在推进军民融合战略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编 者

剑韵 深描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坚持华北抗战的四大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作为全国七大解放区之一,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齐鲁大地涌现出“沂蒙六姐妹”等众多支前模范,留下了一个个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

抗日煎饼、沂蒙红嫂、支前小推车……从根据地到解放区,再到今天的齐鲁大地,由支前传统孕育、发展而来的国防动员文化令世人关注。

1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一段历史重见天日。

1990年9月21日,山东省鄄城县村民戴光荣翻盖3间老屋时,发现了一卷已经泛黄的丝绵纸,打开一看,顿时惊讶地喊出声来。丝绵纸上,记载着一个人的革命经历。此人名叫李凤英。

这是食品站收生猪的那个李凤英吗?这是在乡里认了18位“父母”、为16位老人养老送终,还收养照顾了11位弃儿、孤儿的那个李凤英吗?

当政府派人找到正捡垃圾的李凤英时,老人接过丝绵纸看了一会儿,平静地说:“这是部队给我的功劳簿!我都忘记放哪里了。”

李凤英11岁时被八路军鄄西办事处收留,稍大一点儿就参加了革命,先后参加战斗百余次,17次遭敌人逮捕,3次被活埋,但都虎口脱险。当年,陈毅、杨得志等人称赞她是“鄄西小英雄”。1947年底,身负重伤的李凤英感染了伤寒,部队将她托付给当地群众,并请县委书记陈忠南、县长郭文斋为她写了简历证明和功劳簿。5年后,李凤英病愈,部队早已南下。她决定留下来,报答乡亲们的救命养育之恩。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李凤英曾卖掉3间房子,竟忘了屋顶房梁上珍藏的那份功劳簿。

当地通过内查外调,很快恢复了李凤英的干部身份,并按规定为她办理了离休手续。1992年领到第一个月85元离休金的时候,老人很过意不去:“太多了!”

“老人家,您是英雄,早就该享受待遇了。”有人解释说。“没想过!”李凤英回答。喃喃自语中,情真意切。从女战士到好心婆婆,年龄在变,身份在变,李凤英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感恩的心。

令人欣喜的是,这片热土从未忘记革命的功臣。近年来,山东各地积极开展“关爱革命功臣”活动,“沂蒙老功臣爱心护理工程”启动两年间筹资270万元;2015年深秋,“沂蒙老功臣”获赠1000套崭新的被褥……朴实的人们用行动作出了选择和回答:根长在地下,关心国防,就要关心那些为国防献身的人;呵护军队,就要呵护那些穿过军装保家卫国的人。

2

探访冠县县城南街老城区的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我们发现一段关于 “七大闺女、七大女婿”的佳话。

1940年的一天,鲁西军区政委萧华突然问起军区政治部主任曾思玉的个人问题:“你对‘鲁西一枝花’印象如何?”曾思玉一听要为他介绍洪林,当即反对:“肯定不行,她是一枝带刺的玫瑰,能看不能摘!”

也难怪,19岁的回族姑娘洪林识文断字又美丽大方,引来许多关注,她却公开宣称自己谁都不嫁。

最终“英雄惜英雄”,当年12月31日,曾思玉和洪林喜结连理。

“七大闺女、七大女婿”中,另外六对分别是:林彬嫁给了杨勇,齐涛嫁给了高元贵,张堃嫁给了许梦侠,王震凡嫁给了黑伯理,沙晓鲁嫁给了徐运北,王惠颖嫁给了李聚奎。当年,冠县人可自豪哩:“七大闺女”清一色冠县人,“七大女婿”全是当时抗日前线赫赫有名的指挥员。

而今,新落成的山东省军区军史馆里,“七大闺女、七大女婿”的旧照,常常引得前来参观的军地人员驻足观看。

山东闺女为啥爱嫁兵?就因为兵有理想、兵有抱负,当兵的人为国为民。

山东汉子为啥爱当兵?在朴实的山东人看来,当兵很光荣,当兵最能有出息。“一家三代兵”“一门七八个兵”,在齐鲁大地可谓再寻常不过。

近年来,山东每年完成全国征兵总量的约十分之一,涌现出众多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和全国爱国拥军先进单位,每年山东籍官兵立三等功以上的多达3000余人。省民政厅门户网站设有“齐鲁儿女建功军营光荣榜”专栏,每当得到齐鲁儿女在部队立功的消息,各级民政部门还会联合军分区、人武部为立功官兵家庭送喜报。

日积月累,崇尚参军入伍、厚爱当兵的人,已成了齐鲁大地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一种新民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