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直面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邓一非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08-05 09:46

智慧之源、力量之源

著名的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题目是“回到孙子”。因为译者之前曾编译了毛泽东的军事论著,哈特认为要读懂毛泽东的军事论著就须“回到孙子”。许多中外学者认为,《孙子兵法》名扬世界,与毛泽东的军事成就分不开。

其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的“战略游击战”,从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的“零敲牛皮糖”,我军克敌制胜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军事竞争、战争较量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与较量。文之盛,武则强。文化自信是赢得文化优势进而转化为制胜优势的内在支撑。而文化是根植于心的基因和血脉,文化自信必有其“源”。

我军的文化自信,源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仁民爱物、贵和尚中、义以为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禀赋。尤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兵学文化,既体现了辨析战争、谋略运筹、兵法制敌、为将统兵的军事智慧,又蕴含着精忠报国、尚武精武、崇勇治气、行仁重义、志坚谋胜的武德思想,在世界军事文化史册上独树一帜。由此,构成了我军特定的文化根脉和历史底蕴,它化作熏神染骨的集体精神记忆,滋养着我军特有的文化品格和优势。

我军的文化自信,源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的进程中,创造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执着坚守,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坚定信念。当今世界,没有哪支军队比我们这支新型人民军队更有理由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直面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

兴亡之道,前车存鉴。前苏联共产党,在有35万党员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有不到200万党员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什么在有2000多万党员时却酿成了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

正是从否定自己的历史,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到推行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动摇、瓦解了支撑“文化自信”的思想价值体系,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让西方“和平演变”乘虚而入,让这座看上去足够雄伟的大厦因根基动摇而悄然垮塌了。

面对这场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能否保持高度文化自信是对内在定力的考验。增强政治定力,认清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政治图谋和严重危害,文化安全始终是确保政治安全的一个焦点,善于以敏锐的政治辨别力透视复杂的文化现象,牢牢把握军旅文化建设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历史定力,认清历史是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是文化虚无,文化上的自惭、自卑必然迷失自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基因铸魂励志的独特价值功效;增强思想定力,认清文化发展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保持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与择善而从、吸纳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内在张力;增强军事定力,认清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特有制胜优势,深入挖掘我军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时代价值,在作战理论、战法研究上不搞盲目“套用”、简单“移植”,积极打造支撑新质战斗力的军事文化新优势。打赢这场“文化战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确保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是我军必须交出的时代答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