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古田会议》中的这些农民出身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自我觉醒,自我纠错,带领红军从失败走向成功,绝非偶然。回顾历史,一个历代农民起义宿命般的幽灵,为何总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断循环徘徊?因为没有崇高理想的激励和先进制度的约束,同室操戈的悲剧一次次上演:秦末陈胜称王之后,背离患难与共的农民兄弟,导致众叛亲离,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葬送了一场伟大的农民革命;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为争“正统”名号不惜自相残杀,最终自取灭亡;隋末农民起义的瓦岗军将领李密,在兵临洛阳、威震中原的大好形势下,因猜忌刺杀起义首领翟让,造成部属离心离德,元气大伤,终致失败……
而最富悲剧色彩的,莫过于太平天国的失败之路。进入天京后,洪秀全偏处深宫,脱离群众,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惊心动魄的天京事变不仅使洪秀全丧失了自己的道德权力,领导集团内部的残暴冲突也暴露无遗。“内讧”不仅使政权集团迅速瓦解,而且大失军心民心,恰如一首民谣所唱:“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统,依旧让咸丰。”
《古田会议》的编导对于一部中国革命史显然心领神会,对于历代治军得失、中华兵道也熟谙于心,因此那段画龙点晴的“交椅之问”的情节才堪称神来之笔——
带领国军一路追击而至的金汉鼎来到人去屋空的红四军驻地,当听部下报告说陈毅从上海回来,毛泽东恢复了前委书记的职位,他对于朱德为何心甘情愿居于毛“交椅”之下深感疑惑,若有所思地起身坐到了旁边朱德的位子上,盯着属于毛泽东的主位问道:“你们说共匪为什么总是剿而不灭?”其他军官面面相觑,见没人说话,金汉鼎盯着中间的座位说道:“朱德跟毛泽东没翻脸,能坐到这里,那只有一个可能——朱德一定看见了让自己心悦诚服的东西。”
金汉鼎当然无法明白到底什么是令朱德“心悦诚服的东西”。历朝历代的农民军,不管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贵贱均田”,还是“替天行道”,在最初争夺天下时,大都以“江湖义气”为起义纽带,必要时甚至还需要象梁山好汉那样神神鬼鬼地借助“天命”排好座次。只有共产党人通过古田会议,逐步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式的领军模式,即以制度化的方式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植于中国工农红军之上,解决了党组织空洞化的危险,从而肃清了近代以来革命秩序中的小农主义、流氓主义、逃跑主义、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正如影片开头,毛泽在回答贺子珍红四军战士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什么样的一各“新人”:“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人!有高尚的心灵,有无私的奉献,有勇敢的精神,有不屈的意志。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中国’的形象。”
至此,与其说《古田会议》是一部主流影片,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哲思品质的艺术电影。因为真正的经典电影无论其是否为“主旋律”,支撑其长盛不衰的灵魂“戏核”,一定是有着历久弥坚的思想内核。眼下为何国内多数主旋律电影成为一种过眼云烟的“应景之作”,主要原因还在于一种思考的贫困、回味的淡薄、启迪的单一,显得思想贫血、精神苍白,最终导致神虚气弱,传播后劲不足。该由谁来讲述英雄的故事,讲述哪些英雄的故事,《古田会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文化美学、诗性哲理的角度来拍摄主旋律的视角和方法。如果我们有心借鉴这些理念,以更加深邃高远的哲思底蕴取代僵化呆板单向灌输,在创作中追求“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寻找挖掘不同观众群体审美观念的最大交集,那么打造出艺术魅力独特的文艺精品有何难哉?“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