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古田会议》透视文化美学“主旋律”的历史突围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马青尘责任编辑:康哲
2016-07-15 17:34

文化美学“主旋律”的历史突围

——电影《古田会议》对重大题材的艺术创新

马青尘

主流影片拍摄难度极高,这是中外电影界的共识。眼下主旋律作品遭遇的大众传播瓶颈毋庸讳言。信息庞杂的全媒时代,任何传播主体都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如影随形的“塔西佗陷阱”,让一些老百姓变成了所谓戏称的“老不信”,对于主旋律电影的频繁拷问和考验日趋严格挑剔。另一方面,很多主旋律作品为何难以避免“投资是政府、得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命运,只强调“主旋律”而很少尊重“艺术规律”、一味自说自话的僵化创作套路也一直是痼疾所在。

在这种语境下,拍摄古田会议这样一部会议题材电影,在我看来其难度更不亚于“骑着自行车上月亮”。因为除了美国《1776》《十二怒汉》少数成功范例外,中外导演还没有谁敢轻易触碰这个领域。真实的古田会议可谓头绪纷繁,矛盾尖锐,如何通过短短九十分钟把历史真相还原清楚已非易事,更何况还要深刻把握历史本质、正确解读朱毛之争,努力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有机统一,使革命历史电影能够对接现实、对接社会、对接受众。开拍之前,这个题材面临的诸多难关险阻已如千峰万壑,等待考验编导的功力。稍有不慎,它就极有可能拍成一部历史教材似的背书之作。

直到在电影院看完《古田会议》最后一个镜头,才忍不住长舒一气,击节绝倒!编导完全是以剑走偏峰,独辟蹊径的思路处理了这一重大题材。全片呈现出纵横捭阖、热血雄浑,激情诗意、悠远深沉的壮美风格,使这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真正成为了一座历史和艺术共同浇铸的精神大厦,体现出编创人员出极大的创作热情和新颖的艺术创造力。

影片成功规避了主旋律作品惯常所见宏大事件淹没主要人物的现象,而是通过人物视角去讲述他们承载的历史之重,以丰富立体的内心掘进抽丝剥茧地展现历史进程,同时兼顾再现内外敌我阵营、深度挺进历史纵深,努力寻找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当代精神、当代人审美思维的结合点,使全片呈现山魂水魄、壮怀激烈的辽阔意境,从而具有难能可贵的艺术品位。可以说,《古田会议》是革命历史叙事的一次突出重围,尤其在文化美学意义上的探索创新,成功地为主旋律创作开辟出一条更富启示的艺术道路。

电影《古田会议》最大的精神穿透力在于,它第一次通过直面矛盾、巨笔微雕的新形式、新风尚,层层递进地深入刻画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安恭等共产党人的政治人格、权力人格、文化人格群像,以中锋铁笔的姿态直面矛盾,直面历史,表现面临生死关头时红军上层的路线冲突和信念之争,表现他们在激烈冲突中的磊落、不断争论中的磨合、艰难隐忍后的担当……最终再现了这群伟大革命家如何超越个人情感、个人恩怨和个人利益,用坦荡无私的胸襟和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团结一致推动古田会议的顺利召开。让观众看到他们如何在党言党、在党兴党、在党为党,克服重重困难和阻挠去追求建党建军的真理,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

对于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讲述形式,影片极为罕见地采用了作为领袖人物的毛泽东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用毛泽东的六段内心独白作为结构全篇的主要手段。这种主观情绪极为饱满丰富的叙事方法,既有利于让观众清晰了解古田会议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更给影片开拓出宏阔深沉、浪漫抒情的艺术空间,以热血激荡、洪钟大吕的声音传达出革命领袖人物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影片片名推出之前,漫漫大雪飘落,毛泽东那坚定自信的内心独白如同浮雕宣言:“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我们不只是要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还要让人民看到一种新的民族精神的诞生,让国家实现几千年未曾实现的共富平等的‘大同’梦想,我相信这个战场上,胜负已经见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