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行于此,当知将士在斯,边关稳固;兵行于此,当知呵护民生,戍边任重……”步入内蒙古包头军分区某边防团营区,一面镌刻着《戍边赋》的诗墙映入笔者眼帘。“地理边关”的广袤无垠,“自然边关”的辽阔苍茫,“家国边关”的情感抱负都浓缩在短短百余字的边塞诗词中。文至诗尾,作者署名为“诗行者”,让人不禁惊叹其“诗道”之奇崛。
“诗行者”,何许人也?一打听便知,他就是内蒙古包头军分区土右旗人武部政工科科长魏军。
作为“诗行者”,出生在草原、成长在马背上的魏军无疑是“草原上的幸运儿”。
儿时的魏军酷爱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再到唐诗、宋词……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魏军读之愈深,感之愈真,爱之愈切。然而,他却写不出诗来,被大家戏称为“哑巴诗人”。
2005年,魏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包头军分区某边防团素有“北疆风口”之称的哨所,他的“处女作”应运而生:“边关天地阔,举目日升落。寂寂无人烟,长歌星河破。”尽管是对边关荒凉景象的平铺直叙,却有一种“书斋诗”难以企及的冲击力。这首《边关一景》最能表达魏军当时的心境。
一次出勤,魏军带领哨所战士刚出发不久就遭遇了沙尘暴,狂风卷起碎石和沙砾打在官兵脸上,渗出一粒粒血珠。大家在沙尘暴中艰难行走了两个小时,终于找到一个可以避风的丘陵。官兵围坐一团,看大家打不起精神,中士乔福龙对魏军说:“魏排,给大伙整首诗鼓鼓劲儿呗!”
望着战士们渴望的眼神,魏军随即化意成句、缀韵成诗:“边关之大,以其宽广;边关之美,壮在雄浑;边关任重,古今风霜秦月汉关……”一阵爽朗的笑声过后,巡逻组又一头钻入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
从此,魏军踏上了行走边关的“诗行之旅”。这一走,就是10年。
2015年,边关诗词哨楼在“北疆风口”拔地而起,成为该边防团的“标志性建筑”。一首《边关诗词楼记》随哨楼的旋梯“回旋而上”。官兵上哨前,驻足停留,不由地读出声来,对“诗行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诗是情感的载体,边关的大苦、大美、大任和戍边官兵的大智、大勇、大爱,让我找到突破‘小我’、抒发‘大我’的绝佳途径!”魏军如是说。10年来,他创作的《北疆戍边记》《边石赋》《北疆强军铭》等独具“泥土气息”的边塞诗词频频见诸报端,而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是一串串行走边关的坚实脚印。